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311.請問氧化溝中的溶氧儀如何布置合理?是不是每個缺氧區和好氧區都應該放置一個?氧化溝中污泥濃度計放置在哪個位置比較合適?
答:這要看是什么工藝形式,如是卡魯塞爾2000型或傳統的A/0工藝,二個區都要設置溶氧儀,因為其好氧和缺氧狀態是空間上分隔的;如是交替式氧化溝或SBR之類,好氧和缺氧是時間上控制的,設一個就可。
污泥濃度計放置位置也要看是什么類型的氧化溝,如是一般的氧化溝,放置位置并沒有大的講究,因為溝內混合液在循環流的,但習慣上還是設置在近出水端的位置。
312.ABR有沒有可能實現厭氧污泥的再生循環?也就是不需要添加新的污泥,如果有的話需要多大的體積才能實現?
答:不知你說的ABR裝置是顆粒污泥還是絮狀污泥,如是顆粒污泥,各室內的污泥是不外流的,也就不用回流污泥。如果是絮狀污泥,可在后面設沉淀室或另建沉淀池,沉淀污泥用泵回流。你說的循環就是回流污泥,沒有再生的概念。沉淀所需的體積(應該是時間)需根據污泥沉降性能等定的。
313.我廠二沉池經常會有很多懸浮污泥,老是沉不下去,這是不是由于曝氣過大造成的?我已經調低溶解氧有半個多月了,但這種現象仍然沒有多大的變化,而且沉淀池還有不少漂浮著大塊的污泥(全橋式刮吸泥機)。請問有沒有甚么措施去降低出水SS呢?
答:不象是曝氣過度造成的。你說的括吸泥機其實就是吸泥機,只是把各吸泥管的吸泥口加工成扁長型的,這類所謂的括吸泥機排泥效果很差,我沒搞錯的話,可能靠周邊的吸泥管離池壁有一段距離,如果這樣的話,當污泥密度發生變化或污泥缺氧等情況下,就會造成部分污泥上浮等異常情況,所以先要確認一下。
314.我是一家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人員,本廠工藝采用的是前置厭氧池的卡魯塞爾氧化溝工藝,共兩座氧化溝,氧化溝前各對應一座厭氧池。近期發現兩座氧化溝的污泥濃度相差1000mg/L左右,沉降比也相差懸殊,1#溝70%,面臨著污泥膨脹,2#溝30%左右,污泥沉降性能良好,而兩座氧化溝都從同一座回流污泥泵房回流,應該說兩座氧化溝的污泥濃度理論上是一致的,但實際上卻相差懸殊,請幫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導致當前這種狀態?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使兩座氧化溝的污泥濃度均衡?
答:污泥沉降比高不一定說明沉降性能差,1#溝70%也不能說明污泥膨脹,只是污泥濃度高些而已。你認為污泥是同一座回流污泥泵房回流就認為二池的污泥回流量應該一樣,其實不一定的,污泥由回流污泥泵房提升后由各支管分流至二座氧化溝,分流量通過閥門來調節,如果分流量沒調節均衡就會造成二池進泥量不一樣,此外,二池的進水量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還要說明的是,即使二座氧化溝的污泥濃度相同,也不一定說明污泥負荷相同,因為池容相同的二座池,其中一池的進水量和回流污泥量分別是另一池的一倍,此時二池的污泥濃度也是相同的,但污泥負荷和水力停留時間相差一倍。
315.我做鏡檢時使用的是16*10和16*40的倍數,但看不到原生生物?是否是選擇的倍數不對?應該把污泥涼干看還是帶著水看呢?正確的鏡檢應該如何做?我現在調試的是UASB,污泥呈青黑色,并且發臭,水面有很少的氣泡。本裝置進水水質和濃度很不穩定,我懷疑該池污泥已壞了。
答:如果是觀察污泥結構和原、后生動物用100倍就夠了,如果要看原生動物內部或菌膠團,用400~600倍就可,所以你用的觀察倍數足夠了。還要說明的是你看不到原生動物很正常,鏡檢是對好氧污泥的,而你觀察的是厭氧污泥,厭氧污泥沒有原生動物,更不可能有后生動物,所以沒必要觀察。
316.本廠采用BAF工藝處理生活污水,水量為:12000m3/d.工藝采用混凝—BAF池—清水池—消毒接觸池—排放。濾料是火山巖,濾料層4m高,原水COD在180mg/L左右,BOD在90mg/L左右。BAF出口DO一般在4~7mg/L,COD和SS能達到一級B排放標準。反沖洗采用氣—氣水—水漂洗)。現在的情況是:BAF濾池表面的濾料上掛膜很不好,只有少量黃色膜(沒有將濾料顆粒包裹,且很薄),至于濾池下層掛膜情況就不得而知了。請問:(1)怎么才能更好掛膜?(2)反沖洗時氣流速速度怎么定?是氣離開風機時的線速度還是氣在濾池里面上升的速度(氣體積流量/濾池截面積)?
答:濾池上部負荷很低,生物膜少也是正常的,看上去沒有,其實還是有的,只要不影響處理效果就沒問題,可觀察一段時間再說。氣體的上升流速就是指濾池里面上升的速度。
317.我們的農藥廢水水質如下:COD2000-2500mg/L,氨氮350-380mg/L,總磷70-85mg/L,先投加石灰乳堿解,調節pH在8-9之間,但進入一級生化后,pH下降到4-5,一級生化溶氧在1.0-1.5 mg/L之間,整個系統去除率很低,請問這是什么原因?
答:本廢水毒性大,直接用生物處理比較困難,關鍵是預處理,生化后pH下降可能是硝化過程堿度消耗的引起的,如是這樣就要補充堿度,投加碳酸鈣。你沒介紹具體工藝,從廢水水質來看需脫氮和除磷,磷最好用化學法去除,這樣的水質采用生物同時脫氮除磷很難控制的。
318.本公司采用內電解預處理+厭氧+好氧處理工藝,原水COD3500~4000mg/L,水量每天2500噸。由于廢水中含有類似瀝青狀物質(樹脂),經常會包上鐵屑,廢水含鹽在3%左右,所以基本上厭氧菌無法生長,好氧菌在小流量時才有菌生存,所以處理效果很差。能否提些建議?
答:要確認是什么類樹脂,廢水中樹脂太多也不適合用微電解,建議先用亞鐵去除一部分樹脂(較高的pH下),然后進微電解池,但微電解需采用曝氣或采用滾動床式的。含鹽太高,直接生化不行的,要進行預處理,最好在源頭控制,否則預處理費用會很高。
319.我們廠污水處理實際運行中,曝氣池的活性污泥這段時間污泥沉降比一直很低,大約在18%左右,但是污水的處理效果還是可以的,水中也有很多的輪蟲和鐘蟲,請問大家:污泥沉降比這么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好地解決辦法嗎?
答:這種情況通常是污泥負荷過低引起的,污泥已一定程度老化,雖然目前尚沒影響處理效果,但隨著污泥老化程度加劇會有影響的,應該適當增加排泥量或減少生化反應時間來提高污泥負荷。
320.本單位的IC厭氧反應器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結垢。其成分是磷酸氨鎂,性質十分穩定且堅硬無比,IC運行一年,經歷過二次除垢仍無效,不得不將所有管道全部拆除,最后仍沒有解決。廢水的總氮含量較高,是否有簡易的辦法去除磷酸氨鎂?
答:IC布水器等結垢是很麻煩的,磷酸氨鎂俗稱鳥糞石,很堅硬,只能預防為主。是由氨氮、磷和鎂反應形成,所以對三者中濃度高的應先進行預處理來降低濃度(主要是氮),同時要控制好厭氧反應器進水的pH,即在允許的pH范圍內盡可能不要高,pH越高,所結的垢越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