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171.問:我現調試一個屠宰廢水,工藝為:化糞池(HRT>2d)-調節池-水解池(HRT=5)-接觸氧化池(HRT=6)-二沉池,由于前化糞池出水COD在700,而且接觸氧化時間比較短,故將水觸池改為曝氣池,但所加的一臺潛水曝氣機效果有限DO一般在0.5以下,原曝氣池DO正常.兩池的SV都可達到20-30,現在進水量為設計水量的70%,出水水質仍然很差,SS較多,原曝氣池有一定的泡沫,且比較稠,是否是因為污泥老化的原因造成的?
答:好氧進水COD700很正常的,泡沫與氨氮無關,要確定是生物泡沫還是化學性泡沫?如是化學性泡沫,在這樣的污泥濃度下維持下去會逐漸減少的,實在不行可用水噴淋消泡。感覺你們的污泥活性很差,原因可能是營養比沒控制好,如氮和磷。
172.問:我們一個項目已運行一年了,近來由于進水水質惡化,進生化裝置S含量達100左右,現在進水S在10左右,恢復有五天時間了,進水COD在600,出水300左右,10x16顯微鏡下看到一些樹枝狀東西和一些極小的(針尖大小)的東西,不知道是什么,污泥濃度幾乎沒有,現在該怎么調,是不是污泥被氧化,氣量該調小點?
答:說明污泥已嚴重受損而解體了,要重新培養。
173.問:污水處理系統剛建好,準備開始運行,工藝:調節池---水解池---厭氧池---好氧池---沉淀池---污泥處理系統,馬上要開始試運行了,擬用接種馴養,請問開車和馴養中的具體注意事項有哪些?
答:培菌初期應采用靜態培菌,污泥初步形成以后,要注意防止污泥過度自身氧化。有不少廠都發生過此類情況,污泥長期不增加,甚至下降,原因就是營養和曝氣時間沒控制好,污泥在增長同時又在不斷自身氧化這樣的惡性循環過程。活性污泥培菌后期,雖然污泥濃度較低,還是應適當排一些污泥,會有利于微生物進一步生長繁殖。
174.本單位的厭氧處理裝置將開始調試,請說說厭氧污泥培養方法和調試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來
答:厭氧污泥培養方法有多種,建議采用逐步培養法,大致過程如下:好氧系統經濃縮池的剩余污泥(已厭氧)投入到厭氧反應池中,投加量約為反應器容量的20~30%,然后加熱(如要加熱的話),逐步升溫,使每小時溫升為1℃,當溫度升到消化所需溫度時(根據設計溫度))維持溫度。營養物量應隨著微生物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不能操之過急。當有機物水解液化(需一、二個月),污泥成熟并產生沼氣后,分析沼氣成份,正常時進行點火試驗,然后再利用沼氣,投入日常運行。 啟動初始一般控制有機負荷較低。當CODcr去除率達到80%時才能逐步增加有機負荷。完成啟動的乙酸濃度應控制在1000mg/L以下。上面只是大致的要求,最好請有經驗的人來指導。
175.問:我廠是煉油廠,污水處理工藝目前是這樣的:高濃度污水進曝氣生物濾池處理后,一部分進低濃度污水處理系統接觸氧化池,一部分作為SBR(SBR處理濕式氧化后的堿渣)的稀釋水,SBR處理完后進入低濃度污水處理系統接觸氧化池,低濃度污水處理系統為隔油、氣浮、接觸氧化池、二沉池、砂濾器、回用,有一個問題,高濃度污水進曝氣生物濾池前的氨氮總是高于出曝氣濾池的水。請問這是什么原因?
答:很正常,因為一部分氨氮在生物濾池內被去除了,不是異化途徑去除,而是同化過程,即通過細菌菌體合成去除的。
176.問:想咨詢一下去除率方面的問題,以生活污水為主的污水處理廠若進水BOD/COD為0.4~0.5,出水的BOD/COD是否可能達到0.8~0.9,也就是說,出水COD為40~50,但BOD還不能達標,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怎樣調整工藝(處理工藝為SBR或氧化溝)?
答:這是反常的,要確認BOD5測定是否有問題,如:測定時是否做空白對照;取樣時出水中的細小絮體不能取入等。
177.問:我們的污水池水深9米,池長50米寬15米,現池底淤泥較多,如何清除?池子常年有水的。
答:要說清楚是什么工藝?是什么池?估計是調節池吧,調節池應該配置攪拌設備,進行污水均質,如果沒有就要放空清泥。
178.問:城市污水二級出水如果只是經過過濾直接利用,過濾的方式應是怎樣的,如何經過過濾出去顆粒物、毛發、還有藻類等一些雜質啊?請教您了。
答:要看回用水的要求,如作為一般的雜用水,至少要經過混凝、過濾和殺菌三個工序,過濾的方法很多,比較經濟有效的是用石英砂過濾,至于水中毛發之類的物質是應該在前面污水處理裝置去除的。
179.問:我用的厭氧工藝是UASB,有升溫裝置,常溫反應,整個工藝沒有污泥回流系統,廢水是通過UASB溢流到好氧池的,而好氧池采用的是生物膜法,現在要進行污泥培養,培養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答:UASB污泥培養可用其它污水廠濃縮后的厭氣污泥移植培養,投加的污泥量要多,投加到厭氧反應裝置高度的約1/3,污泥層至少1m以上。如果沒有厭氧污泥,也可用放置后一段時間后的好氧污泥來移植培養,因為培養初期不必追求嚴格的厭氧,即使移植的污泥中有氧會很快耗去,而形成厭氧條件,只是培養時間會長一些。培養過程中pH一定要經常測定,控制在7左右,還要控制好營養。具體的培養要求可參考相關資料。
180.問:我們處理的是半導體廢水(含氟化物,氨氮,磷酸鹽)。由于原設計考慮不周,現在改得只有一個好氧池了,沒有厭氧池。好氧池進水氨氮30mg/L左右(流量平均30t/h),加碳酸鈉調整pH值和堿度,pH值一般在7。5左右,24小時曝氣;在后續沉淀池底放了一個5t/h的污泥泵,也是24小時回流,由于不好控制所以回流的有時是污泥有時是污水,出水氨氮幾乎為0,連續這樣穩定運行了2個月了。還能不能這樣穩定運行下去?
答:不合理有二方面:一是無除磷功能,厭氧不應該取消;二是回流污泥量應該相對穩定,在池底用泵這樣排不行。從好氧池的反應時間和進水氨氮濃度來看,氨氮去除應該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