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5 共1頁
6. 持續改進進行質量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持和提高產品質量,沒有改進就不可能提高。 持續改進是增強滿足要求能力的循環活動,通過不斷尋求改進機會,采取適當的改進方式,重點改進產品的特性和管理體系的有效性。改進的途徑可以是日常漸進的改進活動也可以是突破性的改進項目。
實施本原則時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使持續改進成為一種制度;對員工提供關于持續改進的方法和工具的培訓,使產品、過程和體系的持續改進成為組織內每個員工的目標;為跟蹤持續改進規定指導和測量的目標,承認改進的結果。
7.基于事實的決策方法對數據和信息的邏輯分析或直覺判斷是有效決策的基礎。以事實為依據做決策,可以防止決策失誤。
實施本原則可增強通過實際來驗證過去決策的正確性的能力,可增強對各種意見和決策進行評審、質疑和更改的能力,發揚民主決策的作風,使決策更切合實際。
實施本原則時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收集與目標有關的數據和信息,并規定收集信息的種類渠道和職責;通過鑒別,確保數據和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采取各種有效方法,對數據和信息進行分析,確保數據和信息能為使用者得到和利用;根據對事實的分析。過去的經驗和直覺判斷做出決策并采取行動。
8.與供方互利的關系供方提供的產品將對組織向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產生重要影響,能否處理好與供方的關系,影響到組織能否持續穩定地向顧客提供滿意的產品。
實施本原則時一般要采取的措施包括:識別并選擇重要供方,考慮眼前和長遠的利益;創造一個通暢和公開的溝通渠道,及時解決問題,聯合改進活動;與重要供方共享專門技術、信息和資源。激發、鼓勵和承認供方的改進及其成果。
二、質量管理體系的基礎GB/T 19000-2000標準的第二章“質量管理體系基礎”中列出了十二條,包括兩大部分內容。-部分十八項質量管理原則具體應用于質量管理體系的說明,另一部分是對其他問題的說明。因此這十二條基礎既體現了八項原則,又對質量管理體系的某些方面作了指導性說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1.質量管理體系的理論說明這條是整個質量管理體系基礎的總綱。首先說明了質量管理體系的目的就是要幫助組織增進顧客滿意,并且以顧客滿意程度作為衡量一個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的總指標。
2.質量管理體系要求與產品要求GB/T 1 9000-2000族標準,主要根據質量體系和產品兩種要求的不同性質把質量體系要求與產品要求加以區分。
GB/T19001-2000標準是對質量管理體系的要求。這種要求具有通用性,適用于各種行業或經濟部門,提供各種類別的產品,包括硬件、軟件、服務和流程性材料的各種規模(大型、中型、小型)的組織。因此,每個組織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建立質量管理體系。
GB/T19000-2000標準對產品并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要求。
對每一個組織來說,產品要求與質量管理體系要求缺一不可,不能互相取代,只能相輔相成。
3.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建立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為引導組織提供了關注的焦點。兩者確定了預期的結果,并幫助組織利用其資源達到這些結果。質量方針為建立和評審質量目標提供了框架。質量目標需要與質量方針和持續改進的承諾相一致,并且它們的實現需要是可測量的。質量目標的實現對產品質量、作業有效性和財務業績都有積極性的影響,因此對相關方的滿意和信任也產生積極影響。
4.質量管理體系方法建立和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的方法如下:1)確定顧客和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2)建立組織的質量方針和質量目標;3)確定達到質量目標必須的過程和職責;4)確定和提供實現質量目標必需的資源;5)規定測量每個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6)應用這些測量方法確定每個過程的有效性和效率;7)確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產生原因的措施;8)建立和應用持續改進質量管理體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