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09-30 共1頁
監理工程師輔導:鉆孔灌注樁施工中的幾個技術問題
1、砂性土地基與地下水對鉆孔灌注樁的影響
(1)砂性土地基:鉆孔灌注樁能否施工,采用哪一種施工方法比較合適,這些問題極大程度上要根據地層的條件來確定。地層因素包括:地層的軟硬和坍塌特性、持力層的深度、地下水位、是否存在承,不會出現問題;如在地下水位以下鉆進,則常常可能出現翻砂現象。對含粘土顆粒比較少、粒徑比較均勻的砂土層,特別是有承壓水時,砂土層會出現松軟坍塌的情況。
(2)流動現象:土的密度是確定土強度的一個重要因素。壓地下水(及其水頭高度)、有無漂石(及其大小)、透水性的強弱、地下水是否受潮汐的影響等。
對于砂性土地基,如在地下水位以上鉆進含水量大的土,密實度小,土的極限抗剪強度就小,變形量大。砂類土受力后,由于透水性大,水很快被擠出,產生液化或流動現象。鉆孔樁施工中,采用貝諾特法套管的搖動會使樁周土松軟以至抗剪強度降低,引起松砂流動。
(3)地下水:鉆孔灌注樁在砂性地層中施工時由地下水引起的事故很多,如在反循環鉆進中,―般鉆孔內的水位常常采用有壓地下水頭加2m,否則可能引起孔壁坍塌。又如粗顆粒礫石層的透水性很大,若該層的地下水位比較低,鉆進到該層時會引起孔內水流失,導致孔內水位急劇下降,孔壁坍塌。
遇到翻砂現象發生時,可提高鉆孔內的水位和采用優質泥漿加以抑制,也可根據地下水位的高低安裝不同高度的護筒,以調節鉆孔內的水位,防止鉆孔壁的坍塌。
2、嚴格控制孔底沉碴的厚度鉆孔結束灌注砼前,必須清除孔內的沉碴
在清除沉碴時,必須考慮與沉碴有關的一些因素,如泥漿比重、含砂量、清孔及下放鋼筋籠以及灌注混凝土前所經歷的時間、翻砂等。因此在清理沉碴時不論采取何種方法都必須達到國家規范標準的要求。清除沉碴的方法較多,它們都有各自的特點:
1)泵吸反循環方法:清孔時只要把鉆頭提離孔底10cm左右,保持空轉,將鉆碴浮起就能很快將鉆碴清理干凈。
2)抽筒法:將帶有活閥式的抽筒下入孔底。上下抽動,浮起沉碴進入抽筒后提出孔外,可在較短時間內清除孔底沉碴
3)導管清孔法:根據地層條件,在下入鋼筋籠后不能徹底清除沉碴時,可采用灌注導管二次清孔,用泵送入水泥漿使沉碴浮起排出孔外,之后灌注混凝土。
3、鋼筋籠上浮的原因及處理措施
在灌注混凝土時,往往會出現鋼筋籠上浮現象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以下的原因引起:
1)鉆孔在鉆進時發生彎曲,鋼筋籠的連接不順直如鋼筋籠在放入孔內時成彎曲狀;
2)灌注混凝土時。鋼筋籠向一側移動,或由于灌注時間過長受混凝土表面初凝的影響,產生較大的摩阻力,致使灌注混凝土時鋼筋籠隨混凝土面上升而上浮;
3)混凝土與鋼筋籠底部接觸時灌注速度過快,沖擊力較大,使鋼筋籠上浮;
4)在灌注時,部分混凝土灑落到孔內,增大混凝土與鋼筋籠的摩阻力,導管與鋼筋籠相掛等。
解決上述問題的具體措施為:保證鉆孔的垂直度,鋼筋籠的制作應符合規范要求,保證順直不彎曲,下入孔內前應按4m間距加十字支撐或木桿,居中緩緩下入。導管下放也應居中不偏心,灌注混凝土時應嚴格按配比進行配料,保證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動性,減少混凝土與鋼筋籠的摩阻力,特別是鋼筋籠底部剛接觸到混凝土面時,導管的埋深應盡量小,一般保持在3m左右,此時灌注速度不宜過快,等混凝土面進入籠底2m后,再恢復正常灌注速度。
為防止鋼筋籠上浮亦可采取將鋼筋籠固定在護擴筒上的方法,或者在鋼筋籠上加焊兩道倒刺, 由于鋼筋籠的上浮會給灌注樁造成很大的缺陷,因此無論如何都必須采取完善的預防措施,以提尚和保證灌注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