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糾紛的話題備受市民關注。無論是小區業主,或是物業企業,似乎都有訴不完的苦水。一方面,物業企業稱業主物業交費率太低,企業虧損嚴重,有的不得不退出小區;另一方面,有些業主則認為物業企業服務不到位、缺乏誠信,小區業委會更換物業企業的事件也屢屢發生。
物業企業與業主,本是服務與被服務的關系,原本應該雙贏的兩方,有時候卻站到了對立面上,甚至會硝煙彌漫……
業主和物業公司都是輸家
物業糾紛,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戰斗,如數交付物業費的業主,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天津市物業管理協會的負責人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每一次糾紛后,物業企業都會遭受經濟和公司形象的雙重受損,而業主面臨的則是房屋的貶值、公共設施養護的缺失,有時甚至步入惡性循環的狀態,給全體業主帶來無法挽回的損失……
對此,經歷過物業企業退出的業主可以說感觸最深。“今年6月份,小區的老物業退出了,新物業又沒有及時進來,電梯沒人管了,正趕上大夏天,22層高的樓,要一步一步地爬上去,那個罪,可難受了!”合匯大廈業主孫先生說,幸虧區物業辦和街道多方協調,新的物業進來,他的生活才算恢復平靜。
濱河家園小區業主宋女士說,今年年初,她所在小區的物業企業撤了出去,一時間,小區徹底亂了套,大部分垃圾桶都“頂蓋肥”,扔在垃圾桶旁的生活垃圾一直堆到道路上,小區內路燈沒電,晚上出門要摸著黑走……居民們費了很大的勁,好不容易才找了個新的物業,盡管他們對現在的小區管理現狀仍不是很滿意,“但是,經過這次折騰,很多人都心有余悸,真怕類似撂挑子的事情再次上演。”
“如果不是虧損得太厲害,誰愿意退出項目?”糾紛發生后,物業企業負責人也無不大聲叫苦。隆馨物業公司在撤出濱河小區時出具的報告顯示:自2002年進駐小區以來,物業費收繳始終收不抵支,后期收繳率不足10%,截至2007年11月底,累計物業費欠費1378222.81元,在長期虧損的情況下,已無法維持正常經營,不得不退出。而在鬧得沸沸揚揚的河西區福盛花園小區物業公司退出事件中,方金物業公司也稱物業費收繳比例不足50%,導致大幅虧損,僅2008年度虧損額就達到五六十萬元,員工工資發不出來,到法院起訴欠費業主時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萬般無奈,該公司才采取臨時退出的過激措施。盡管這些報表都是物業企業單方面出具,其權威性受到一定質疑,但是,可以想見,如此低的物業交費率,要讓物業企業仍有盈利空間的確很難。
“物業管理一直是衡量一個樓盤價值的軟性指標之一,長期的物業糾紛,帶給業主的不僅是無休無止的煩惱,更有可能給一些樓盤帶來"惡名",直接影響了這些住宅在二手市場上的交易,甚至直接帶來樓盤價值的貶損。”一名業內人士在接受采訪時指出,如果說一個樓盤的房屋質量、配套設施是它的“硬件系統”,那么物業管理就是一個小區的“軟件設備”,物業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處理,必然會對房屋價值產生負面的影響。
少數物企缺失誠信埋“隱患”
“除了精裝修的小區外,業主入住之前,哪家物業企業不收裝修押金?收錢容易,退錢可就難了,即使沒有任何拆改,也要拖上很長時間。國家發改委早就認定這是亂收費,但是,誰能制止?還有,業主入住前必須預付一年的物業費,否則就很難拿到新房鑰匙,這也已經形成慣例。面對這樣的強制收費,哪個業主能抗爭?”市民李先生參與討論時說,這樣一來,業主還沒有正式入住,就埋下了雙方對立的“種子”,“少數物業企業缺失誠信,損害了全體業主的利益,是物業糾紛不斷發生的"隱患".”
“前幾年,我們選聘了怡和物業,沒想到,該公司服務不斷縮水,尤其可氣的是,這家物業企業不打招呼,就把產權歸業主所有的車庫私自對外出租。這樣一而再、再而三地違約,讓我們忍無可忍。”為此,新世界花園小區業委會今年3月份毅然炒了這家物業企業的“魷魚”。然而,氣還沒有喘勻,新的麻煩又來了,怡和物業被炒掉后拒不撤出車庫,并與新來的山華興物業企業發生爭執,沒想到,山華興物業企業脾氣更大,一看問題談不妥,不由分說,徑直撤出小區,小區業委會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選聘新的物業企業,800多名業主的生活徹底被打亂……
對個別嚴重違規的物業企業,本市轄區房管部門也曾依照相關規定做出處罰,歐思諾物業企業就是其中之一。據了解,該公司在管理河北區月桂園小區過程中,未按合同約定提供規范服務,又不整改,同時不按相關程序退出服務,拒不在規定時間內與業委會辦理交接工作,還將小區業主委員會成員打傷。為此,河北區房管局在多次協調和責令整改未果的情況下,按照有關規定,對該公司處以8萬元行政處罰。
近日,北京首華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也為自己不負責任的違約行為付出了代價。該公司與和平區新文化花園新典居業委會簽訂了3年的物業服務合同,服務半年之后提出提前終止合同并撤出。“小區不能沒有物業,業委會不得不在短時間內找一家新物業來代替,造成了議價上的被動,最終,新物業企業的收費標準比原來多出很多,這樣一來,小區業主3年多支出物業費10多萬元。”為此,在多次協商不成后,新文化花園的業委會將該物業企業告到法庭。經過幾輪庭審之后,法院一審判決該公司敗訴,需要支付各項補償金7萬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