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1.D解析:檢驗指導書是具體規定檢驗操作要求的技術文件,又稱檢驗規程或檢驗卡片。它是產品形成過程中,用以指導檢驗人員規范、正確地實施產品和過程完成的檢查、測量、試驗的技術文件。其目的是為重要產品及組成部分和關鍵作業過程的檢驗活動提供具體操作指導。其作用是使檢驗操作達到統一、規范。
2.C解析:質量檢驗計劃就是對檢驗涉及的活動、過程和資源及相互關系作出的規范化的書面(文件)規定,用以指導檢驗活動正確、有序、協調地進行。檢驗計劃是產品生產者對整個檢驗和試驗工作進行的系統策劃和總體安排的結果,確定檢驗工作何時、何地、何人(部門)做什么,如何做的技術和管理活動,一般以文字或圖表形式明確地規定檢驗站(組)的設置,資源的配備(包括人員、設備、儀器、量具和檢具),選擇檢驗和試驗方式、方法和確定工作量,它是指導各檢驗站(組)和檢驗人員工作的依據,是產品生產者質量管理體系中質量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檢驗工作的技術管理和作業指導提供依據。
3.C解析:驗證是指通過提供客觀證據對規定要求已得到滿足的認定。它是一種管理性的檢查活動。
4.C解析:質量檢驗是要對產品的一個或多個質量特性,通過物理的、化學的和其他科學技術手段和方法進行觀察、測量、試驗,取得證實產品質量的客觀證據。
5.C解析:為了表征賦予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測量不確定度往往用標準差表示。在實際使用中,由于人們往往希望知道測量結果的置信區間,因此測量不確定度也可用標準差的倍數或說明了置信水平的區間的半寬表示。為了區分這兩種不同的表示方法,分別稱它們為標準不確定度和擴展不確定度。
6.A解析: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漳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
7.A解析:標稱范圍的上限與下限之差的絕對值,稱為量程。
8.C解析:在國家選定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中,質量計量單位的名稱和符號有噸,t和原子質量單位,u
9.A解析:置信概率為0.997 3,K=-3,標準不確定度=擴展不確定度0.003g/包含因子3=0.001g
10.D解析:200×103+2.3×106=2.5×106Q
11.A解析:檢驗的定義——檢驗就是通過觀察和判斷,適當時結合測量、試驗所進行的符合性評價。
12.B解析:日本質量專家Kano(狩野)把質量依照顧客的感受及滿足顧客要求的程度分成三種質量,其中一元(線性)質量,當其特性不充足時,顧客不滿意,充足時,顧客就滿意。越不充足,越不滿意。越充足,越滿意。
13.B解析:通常情況下,作為一個管理者應具備三個管理技能,即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高層管理者尤其需要較強的概念技能;中層管理者更多需要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基層管理者主要需要技術技能和人際技能。
14.B解析:監視是對某項事物按規定要求給予應有的觀察、注視、檢查和驗證。在現代工業化生產中,過程監視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有效的質量控制方式,并作為檢驗的一種補充形式廣泛地在機械、電氣、化工、食品等行業中使用。
15.B解析:全面質量管理是以質量為中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目的在于通過讓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者、員工、供方、合作伙伴或社會等)相關方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一種管理途徑。
16.C解析:顧客關系管理是企業為了建立與顧客長期良好的關系,贏得顧客的高度滿意,保留有價值顧客,挖掘潛在顧客,贏得顧客忠誠,并最終獲得顧客長期價值而實施的一種管理方法。
17.C解析:我國《計量法》規定:“國家采用國際單位制。國際單位制計量單位和國家選定的其他計量單位,為國家法定計量單位。”國際單位制是我國法定計量單位的主體,所有國際單位制單位都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國家選定的作為法定計量單位的非國際單位制單位,是我國法定計量單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與國際單位制單位相同的法定地位。
18.C解析:企業與供應商之間的契約,主要分為以下幾類:(1)產品技術信息;(2)質量協議;(3)基本供貨協議;(4)技術協議。其中,質量協議是企業對供應商質量控制最關鍵的契約,規定了雙方在產品質量上的權利和義務??傮w上包括幾個方面的內容:質量管理、質量管理監督、驗收檢驗程序、不合格品的處理方式、過程控制、質量保證和責任區分、質量指標約定及違約責任、爭議的處理等。
19.A解析:SIPOC是供方、輸入、過程、輸出和顧客的第一個英文字母的縮寫。
20.C解析:GB/Tl9000---2008對不合格的定義為:“未滿足要求”。產品經檢驗判定為未滿足規定的要求,則為不合格品。
21.A解析:TBT協議對技術法規的定義是強制執行的規定產品特陛或加工和生產方法的文件(我國的強制性標準屬于此類文件)。
22.B解析:企業可以按照供應商提供零部件對產品影響的重要程度分l、Ⅱ、Ⅲ三類,I類供應商所提供的產品對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23.B解析:對供應商提供的樣件的質量檢驗:一般全數檢驗,特殊情況抽檢。
24.A解析:顧客滿意是指顧客對其要求已被滿足的程度的感受。如果對一個產品(或一項服務)感知的效果與其期望相匹配,則顧客就會滿意。
25.c解析:“持續改進總體業績應當是組織的一個永恒目標。”26. B解析:2000版Is09000族標準中取代l994版Is09001、Is09002和I$09003標準的是Is0900]: 2000。
27.A解析:產品實現過程策劃應考慮以下方面的內容:產品的質量目標和要求;針對產品確定1過程、文件和資源的需求;產品所要求的驗證、確認、監視、檢驗和試驗活動,以及產品接收準則;為實現過程及其產品滿足要求提供證據所需的記錄。
28.A解析:組織在向顧客做出提供產品的承諾之前,應對與產品有關的要求做出評審,評審的1目的是為了確保:(1)產品要求得到規定;(2)與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訂單的要求予以解決;(3)|組織有能力滿足規定的要求。
29.D解析:ABC都對,但當題型為單項選擇題時,答案D最符合題意。
30.c解析:審核發現:將收集到的審核證據對照審核準則進行評價的結果。審核發現能表明符 f合或不符合審核準則,或指出改進的機會。
31.AD解析:按接受產品的順序情況分為過去顧客、當前顧客和潛在顧客三類。過去顧客是已接受過組織的產品的顧客;當前顧客是正在接受組織的產品的顧客;潛在顧客是尚未接受組織產品的顧客或者是競爭者的顧客。
32.ACD解析:產品質量指標主要考察4個方面:產品實物質量水平、進貨檢驗質量、投入使用質量和產品壽命。
33.BC解析:理所當然質量,當其特性不充足(不滿足顧客要求)時,顧客很不滿意;一元(線性)質量,當其特性不充足時,顧客不滿意,充足時,顧客就滿意。越不充足,越不滿意,越充足越滿意。魅力質量是質量的競爭性元素。通常有以下特點:(1)有全新的功能,以前從未出現過;(2)能極大提高顧客滿意;(3)引進一種沒有見過甚至沒考慮過的新機制,顧客忠誠度得到了極大的提高;(4)一種非常新穎的風格。當魅力質量失去其固有的特點的話,將開始變為一元質量,最后變為基本質量,即理所當然質量。
34.ABC解析:期望是指對接受(獲得)某個具體產品所有的希望(預期達到的)。顧客期望的形成同先前的經驗有關,影響期望的主要因素有標記(如公司的名稱、產品的品牌等)、信息(如產品目錄、對比軟件)、資料(如技術和商業的資料)、推薦(如權威機構的認證和證明以及廣告、承諾等)、知識(如訓練、輔導宣傳等)。
35.ABC解析:顧客滿意是顧客對一個產品(或一項服務)的感知效果與他的期望相比較后所形成的感覺形態,滿意水平是感知效果和期望值之間的差異函數,如果感知效果超過期望,顧客就會高度滿意,直至產生忠誠。顧客抱怨是一種滿意程度低的最常見表達方式,一旦受理抱怨顧客感知結果判斷好,那么仍然可以使顧客滿意或忠誠。
36.AB解析:運營型CRM的典型功能包括顧客服務、訂購管理、發票/賬單或銷售及營銷的自動化及管理等等。協作型CRM是溝通交流的中心,意味著伙伴關系管理應用(PRM)或顧客交互中心( CIC )。
37.BCD解析:顧客關系管理的主要內容有收集顧客信息、識別顧客、與顧客接觸、調整產品和服務。
38.ABC解析:GB/T l9001提供了質量管理體系要求,強調通過滿足顧客要求,增強顧客滿意, GB/Tl9004提供了超出GB/T l9001要求的指南,但不是GB/r l9001的實施指南。
39.ABC解析:GB/T l9001標準要求組織建立質量管理體系并形成文件,形成文件的質量管理體系而不是文件體系。是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
40.AD解析:對某一組織而言,質量管理體系是唯一的,文件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控制文件的有效性,記錄控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記錄的可追溯性,記錄通常不需要控制其版本。
41.ABC解析:不同組織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的多少與詳略程度取決于:(1)組織的規模和活動的類型;(2)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復雜程度;(3)人員的能力。
42.ACD解析:質量手冊的內容至少應包括:(1)質量管理體系的范圍,包括非適用情況的說明及對其判斷的理由;(2)為質量管理體系所編制的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對這些程序的引用;(3)質量管理體系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的描述。
43.AC解析:審核證據是與審核準則有關的并且能夠證實的記錄、事實陳述或其他信息。審核證據基于可獲得信息的樣本。
44.AB解析:典型的質量管理體系審核的主要活動包括:(1)審核的啟動;(2)文件評審;(3)現場審核的準備;(4)現場審核的實施;(5)審核報告的編制、批準和分發;(6)審核的完成
45.CDE解析:審核準則是一組方針、程序或要求,是用作與審核證據進行比較的依據。包括適用的方針、程序、標準、法律法規、管理體系要求、合同要求或行業規范。
46.BC解析:質量檢驗的“把關”作用指的是剔除不合格品并予以隔離,實現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產、不合格的產品組成部分及中間產品不轉序、不放行,不合格的成品不交付。
47.ACD解析:產品放行、交付前必須經過先檢驗后驗證這兩個過程,產品檢驗與產品驗證互為補充,檢驗提供證實產品質量符合規定要求的客觀證據,檢驗是驗證的基礎,驗證是對提供的客觀證據進行規定要求是否得到滿足的認定,是檢驗的延伸。
48.ABD解析:不合格品控制程序應包括以下內容:(1)規定對不合格品的判定和處置的職責和權限。(2)對不合格品要及時作出標識,以便識別。標識的形式可采用色標、票簽、文字、印記等。(3)做好不合格品的記錄,確定不合格品的范圍,如生產時間、地點、產品批次、零部件號、生產設備等。(4)評定不合格品,提出對不合格品的處置方式,決定返工、返修、讓步、降級、報廢等處置,并作好記錄。(5)對不合格品要及時隔離存放(可行時),嚴防誤用或誤裝。(6)根據不合格品的處置方式,對不合格品作出處理并監督實施。(7)通報與不合格品有關的職能部門,必要時也應通知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