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實質:指交易或事項的實質;
形式:指該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
如:融資租賃:一般而言,租約期滿即將其租賃資產的所有權轉歸承擔方,但在租賃期滿之前,雖然該資產的所有權(法律形式,不屬于承租方;但是與該項資產有關的風險(即該資產貶值、毀損等造成的損失)與報酬(即該資產升值產生的收益)已屬于承租方,說明該資產在實債上已屬于承租方。因此,按此原則,將融資租賃的資產視同自有資產管理與核算,更能夠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
(三)相關性原則(有用性):意指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必須有用即有助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諸如: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信息均是有用的信息。
(四)一貫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就企業自身而言,前后各期所使用的會計核算方法應當一致,不得隨意變更。確需變更應將變更原因,變更影響情況,在財務會計報告中說明。(縱向可比)如:在計提固定資產折舊時折舊方法的選擇。
(五)可比性原則:就不同企業而言,對同一期間的會計信息必須能夠相互比較和分析,會計指標應當口徑一致。如:成本費用的開支范圍,企業的哪些開支能夠計入成本費用,哪些不能計入,會計制度要做出規定,以保證企業的之間的口徑一致。
(六)及時性原則:會計信息是有時效性的。過時的信息對信息使用者將大打折扣,或者根本沒用。因此,在進行會計核算時,必須做到及時記賬、算賬、報賬。本月的費用一直拖到半年后入賬,夸大了本月的損益,會誤導信息使用者的決策。
(七)明晰性原則:提供的會計信息(會計記錄和會計報告)應能夠讓人理解,不要含含糊糊,不清不楚。使用者理解了信息才能使用信息進行決策。
(八)權責發生制原則: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相對應。
(九)配比原則: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其相應的成本和費用應當相互配比。同一會計期間內的各項收入與該收入相關的成本費用,應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
(十)歷史成本原則:①所謂歷史成本,指各項財產應按取得時的實際成本計量。如;購置一臺設備,支付款項100萬,應確認該資產的原值為100萬。②按實際成本確認的財產價值,一旦發生減值,應按規定提取相應的減值準備。如;有確切證據證明該資產減值10萬,應提取減值準備10萬元。③除法律法規、會計制度規定調整資產價值外,企業不得調整其資產的賬面價值。
(十一)劃分收益性支出和資本性支出原則:
收益性支出:支出的收益(如:原材料支出)服務于本會計年度(或本營業周期);
資本性支出:支出的收益服務于幾個(會計期間)會計年度。(如:購買固產的支出。)
(十二)謹慎原則:(穩健原則):應收帳款賬面價值100萬,年末有確切證據說明,發生壞帳損失10萬,就應計提壞帳準備10萬元,反映應收帳款凈值90萬;(否則,仍記錄100萬就是虛增資產價值).
(十三)重要性原則: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應區分重要事項與次要事項。
重要事項:按規定的會計方法和程序處理;并在財務報告中充分、準確核算。
次要事項:簡化處理,以節省提供會計信息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