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6 共1頁
保險公司財務管理
分析交強險業務的盈虧
不能用簡單賠付率分析賠付情況
簡單賠付率,是指一個時期內的賠款支出占保險費收入之間的比率。由于保險公司是負債經營,當期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障只占當期售出保單中保險公司所承諾的保障責任的一部分;同樣地,當期已支付賠款只占保險公司最終賠付額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以未決賠款形式存在。因此,用簡單賠付率指標不能反映交強險業務的經營業績,在精算中根本不采用這一指標。
在精算學上,用于反映某類業務賠付情況的指標是“賠付率”和“損失率”。其中,賠付率是指一段時間內已發生損失與已賺保費之比。損失率是指某類業務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的已發生損失(包括直接理賠費用)除以同一時期的已賺保費。
在精算中,常常將直接理賠費用與實際賠款合并考慮。直接理賠費用是指與賠案直接相關的費用,包括:(1)訴訟費用、委托其他公司進行的查勘檢驗費用;(2)向獨立理算人所支付的費用。直接理賠費用在責任險類的總賠付額中所占的比重不容忽視。
反映交強險業務賠付情況的綜合性指標——綜合比率
分析交強險業務是否盈利,關鍵是計算其綜合比率。綜合比率是損失率和費用率之和,其中費用率是指某類業務在某一特定時期內發生的承保費用(包括:展業費用和其他費用,但是不包括直接理賠費用)除以它在同一時期的承保保費。若綜合比率小于100%,則說明該類業務存在承保利潤;若綜合比率大于 100%,則說明該類業務存在承保虧損。
交強險業務的損失率必須結合費用率進行評估。雖然交強險業務受行業競爭的激烈程度、巨災事件等因素的不利影響,但是綜合比率仍然能從一定程度上說明業務的運營狀況。若某家保險公司的費用率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則該保險公司往往可以承受較高的損失率,并具有較強的賺取承保利潤的能力。
交強險業務費用率較高
首先,看一下交強險業務中費用率的構成成分。根據已經頒布的有關條例和通知,交強險業務中的費用主要包括以下幾部分:
(1)初始費用:主要指為保險合同訂立而發生的相關費用,其中保單招攬費用(即手續費)是初始費用中很重要的一項。手續費比例每單不得高于保費的4%。
(2)管理費用:主要指保險合同訂立后的日常經營管理費用。
(3)間接理賠費用:包括向本公司理賠人員所支付的勘查、檢查、鑒定等費用。
(4)流轉稅:營業稅率為5%,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平均為營業稅應納稅額的7%和3%。
(5)保險保障基金:保險公司按保費收入的1%提取保險保障基金,記入當期損益。
(6)再保險成本:交強險業務運營商往往根據需要對交強險業務作合適的再保險安排,而分入業務應該給再保險分入人能夠帶來一定的利潤,這就構成了再保險成本。各保險公司所作的再保險安排不盡相同,再保險成本也存在差異。
(7)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每年按照交強險收取保費的一定比例提取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該項基金目前尚未建立。
可將上面的費用成分大致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其數值大小與保費呈比例關系,包括初始費用、流轉稅、保險保障基金、再保險成本、道路交通事故社會救助基金等,至少占保費的10.5%;另一類是其數值大小與保費無直接比例關系,包括管理費用、間接理賠費用等。
精算在年金中的應用
精算(Actuarial)起源于人壽保險中的保費計算,在壽險、非壽險和企業年金三大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國外,法律要求待遇確定型(DB)年金計劃每年都必須聘請職業精算師對年金基金的資產、負債、支付水平、所需繳費等進行精算。比起DB計劃,繳費確定型(DC)計劃中使用的精算方法要簡單得多。我國新頒布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規定,我國企業年金制度將采用繳費確定(DC)模式,實行個人賬戶基礎上的基金積累制。因此本文只是對精算在DC年金方案設計和運行中的應用作簡要探討。
精算方法在DC年金計劃中的應用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根據個人賬戶繳費情況預測未來企業年金的替代率
替代率,是指勞動者退休時的養老金領取水平與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它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差異的基本指標之一。養老金替代率的具體數值,通常是以“某年度新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除以“上一年度該職工的工資收入”來獲得。如:2004年某城市一新退休人員領取的平均養老金為 650元/月,而該職工的退休前一年平均工資收入為1100元/月,則:該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替代率為(650÷1100)×100%=59.09%。
替代率是衡量養老保險制度保障水平的核心指標,穩定的替代率水平可以發揮企業年金制度的優越性,更好地保障職工的退休生活。因此在設計年金方案之始,就需要根據個人賬戶的繳費情況對未來年金的替代率進行預測。替代率的預測分為三步:
首先必須計算出未來個人賬戶積累額。在職工年齡、性別、退休年齡、目前工資水平、繳費比例、未來工資增長速度、投資收益率等假設條件一定的情況,可以計算得到職工達到退休年齡時的個人賬戶積累額。具體可表示為:
第i年積累額=(第i年工資水平×繳費比例)×(1+預計收益率)積累年限
其中:第i年工資水平=初始工資水平×(1+預計工資增長率)i
再將各年積累額加總即得到退休時的個人賬戶積累額。
第二步是計算未來的年金支付水平。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固定年限法,類似于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的發放,將個人賬戶積累額除以年限即可。二是平均余命法,即以人壽保險生命表為基礎,養老金一直發放至職工死亡,這一方法可以幫助職工規避”長壽風險”,也更多地為國外企業年金所采用。
按照平均余命領取養老金的方式包含兩層含義。第一,根據職工的退休年齡、性別,在此基礎上選擇的生命表計算出該職工退休時的平均余命;第二,將個人賬戶積累額度委托賬戶管理機構(如銀行、保險公司、專業賬戶管理機構等),由賬戶按照平均余命為職工發放養老金。職工每月有權利按照一定標準領取養老金,直至死亡。
第三步是用支付水平除以退休前一年的工資水平即得到未來的替代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