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下半年開始至今,央行五次調整存貸款基準利率,2.25%的一年期存款利率在一年的時間里數次刷新,直至目前的3.6%;而且央行又將儲蓄存款利息個人所得稅削減到5%。實質上,銀行一年期存款利率已超過3.42%。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壽險預定利率自1999年以來一直保持在2.5%的水平,現低于一年期存款利率高達92個基點。壽險預定利率與銀行存款利率出現如此倒掛,令尚未放開定價利率的壽險產品面臨著證券和銀行產品的嚴峻挑戰。
保障功能不應被加息掩蓋
預定利率,是指保險公司在產品定價時,根據公司對未來資金運用收益率的預測而為保單假設的每年收益率,通俗地說就是保險公司提供給消費者的回報率,主要是參照銀行存款利率和預期投資收益率來設置的。在其它假設條件不變的前提下,預定利率越高,保險費越低,保險產品的競爭力越強;反之亦然。
央行加息后,保險產品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受此影響,普通消費者可能會選擇退保或者購買投資型保險產品,一些潛在的保險消費者也可能會轉而購買銀行、證券產品。對此,筆者不禁要問,我們真的不需要保險保障嗎?
追根溯源,風險保障是保險的核心功能,保險可以分擔被保險人的死亡、疾病、傷殘、年老等各種人身風險所造成的損失,在危難之際給被保險人及其家庭提供經濟補償。個人及家庭要想在經濟上有所保障,就必須早做財務安排,而人身保險是財務安排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現在市場上銷售的很多保險產品都具有投資功能,這是保險業發展的一個趨勢,以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但是消費者應該清楚,提供投資收益只是保險的一種衍生功能,只是保險公司給客戶分享經營成果的一種方式,而保險的本質還是保障消費者的各種人身風險。消費者不能只顧追求保險產品的投資收益,更不能簡單地比較壽險預定利率和銀行存款利率,而忽視保險給自己帶來的保障。不論加息與否,保險的功能終究不同于股票、基金或銀行存款,作為一個理性的消費者,不應改變其對保險的基本需求,即保險獨有的保障功能。
理性地對待保險產品 慎重考慮退保
上海保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上海壽險業退保率達到了23.27%,各家壽險公司退保金支出總計高達40億元。在投資收益的誘惑下,很多保單持有人選擇了退保。其實這是得不償失的,退保時保單持有人只能從保險公司收回保單所具有的現金價值,而失去的卻是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現金價值是人壽保險單所具有的價值,它是以保險公司提存的責任準備金為基礎,退保時領取的現金價值可能還要扣除各種費用。根據《人壽保險精算規定》,計算現金價值時所用的利息率,是產品定價中使用的預定利息率加上2%。因此,退保時保單的現金價值往往和已交保費相差甚遠。尤其是在購買保險后的前一兩年,保險公司承保、制保單、結算代理人傭金、員工工資等各項費用開支較大,此時退保,保險公司扣除各項手續費后的退保金是很少的。即使是在兩年后的其他時點中途退保,雖然保險單現金價值會隨交費期的增加而不斷增長,但也會遠遠低于所交的保險費或者滿期給付的保險金。
消費者應該理性地認識退保,理性地認識現金價值(或退保金),如盲目地退保后再購買新的保險,只會使自己重復地給保險公司交納各種費用,這是很不可取的。所以,一旦購買了一份保障,要理性地持有,不要輕易退保,否則遭受損失的只能是自己。
謹慎選擇投資型保險
這里說的投資型產品主要是指萬能保險和投資連接保險,這兩類險種在最近的市場中頗受青睞。究其原因,主要因為投連產品是與投資市場聯系最為緊密的保險產品,在牛市中能夠彰顯收益,而且消費者有一定的投資自主權。相對于傳統壽險產品和分紅產品,投資型產品可以讓消費者更大程度地分享公司的投資收益,同時也獲得一定的保險保障。但是,該類投資產品的財富積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運作時間,期間還可能遭遇投資市場波動導致資金虧損的風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資金賬戶價值的變化將直接影響保險金額的大小,從而削弱保險保障的穩定性。
回歸純保障型保險產品
保障類的險種最能體現保險的基本作用——風險保障。保險起源于保障型產品,最終也將歸于保障型產品。消費者應該逐步提高對保障型產品的需求。保障型產品的范圍很廣,主要包括終身壽險、定期壽險、兩全保險、意外保險、健康保險等,這些險種涵蓋了人身風險的各個方面。消費者購買保障型產品時,其實并不應該與銀行產品或者證券產品進行比較,在保值增值方面,保障型產品現在并沒有什么優勢,對其也不應該有很強的心理預期。關注保險的保障功能,是選擇保險的初衷。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以一個平衡的心態去為自己在各方面構建充分的保險保障。
銀行儲蓄正在加息的通道中飛馳,股市也繼續著它的紅火,消費者在追求投資利潤的時候或許應該冷靜下來,好好思考一番,是否給自己和家人提供了保險保障,現有保障是否可以免除自己和家人的后顧之憂?保險所傳遞的是真正的“愛與關懷”的理念,充分的保險保障將讓每一個個人和家庭的幸福美滿成為和諧社會樂章中跳動的音符。
精算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