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1頁
根植于現代經濟的企業價值評估與傳統的單項資產評估有著很大的不同,它是建立在企業整體價值分析和價值管理的基礎上,把企業作為一個經營整體來評估企業價值的評估活動。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對企業價值評估理論的研究已經比較成熟并被廣泛運用于實踐中。但是在我國,單項資產評估的理論與方法已開始走向成熟,而企業價值評估還是一個新的評估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企業價值評估評估理論和方法體系。
一、企業價值評估理論和方法的形成與發展
19世紀中后期,現代評估業就隨著歐美等國經濟的發展逐漸形成,特別是不動產評估得到充分重視和發展。由于評估實踐的發展急需理論指導,因而與評估相關的理論體系逐步從傳統經濟理論中分化獨立出來。馬歇爾成為第一個探討評估方法(尤其是不動產評估方法)的現代經濟學家,他提出和發展了許多在現代評估理論中廣為應用的概念,這些概念包括根據收益折現確定價值、建筑物和土地折舊對價值的影響、建筑物類型和土地用途對價值的影響等。在馬歇爾的論著及其它以他的思想為基礎的論著的影響下,以探討評估、調查方法并提供經嚴格定義的價值為主要內容的評估理論最終與價值理論分開,形成了現代評估理論的基礎。
20世紀20―30年代,評估首先與不動產業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土地經濟學從相關的幾門學科中獨立出來并發展成為一門正規的科學。1927年,Mertzke出版了《不動產評估》一書。該書采納了馬歇爾的觀點,在價值理論和評估理論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將抽象的經濟理論運用到評估實務中,建立起了一個以三種評估方法為主的體系,特別是解釋了資本化率在評估中的應用。K.LHyder等人在30―40年代又發展和強調了三種基本評估方法,建立起了運用成本法、比較法(市場法)和收益法的系統程序。Schmuatz建立了一個評估價值的模型,并隨后將其納入到美國不動產評估師學會1951年出版的《不動產的評估》中。至此評估理論在價值理論的基礎上基本形成。
評估方法是企業價值評估的核心問題,直接影到價值評估的結果及市場交易的實施。總體上看,價值評估方法可以劃分為三大類:成本法(cost approach),是從歷史成本的角度評估企業價值;市場法(market approach),是從目前市場價格的角度評估企業的價值,又稱市場比較法;收益法(income approach),是從未來收益的角度評估企業的價值。這三大類評估方法的形成與經濟學中的價值理論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另外也有學者將評估方法分為四類(Come1, 1998):(1)利用資產負債表進行評估,即直接將企業所有發行在外的證券賬面價值進行加總。此法雖然簡單,但卻易把企業的賬面價值與市場價值混淆,因此必須對賬面價值加以調整;(2)加總企業發行在外的所有證券的市場價值來評估企業價值,通常只適用于上市公司的評估;(3)通過與價值已知的可比企業進行比較評估企業價值。采用這種方法首先需要計算資本化比率,再用該比率乘以被評估企業的利潤,即可估算出該企業的市場價值(4)首先預測企業的未來現金流量,將這些現金流量折現后,即可獲得企業證券持有人擁有的企業價值。根據這些基本方法,評估師在進行評估時還會根據具體情況,設計或使用更具操作性的方法。誕生了諸如相對估價法、價格/帳面值比率(PVC模型)法、折現現金流量法、期權定價法等方法。
二、我國企業價值評估的企業觀與企業價值觀
我國的資產評估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我國至今尚處于經濟體制的轉軌時期,市場經濟還不夠發達,適合我國國情的評估理論體系尚未形成,在評估方法上,對于單項資產評估經過模仿和探索開始進入成熟階段,但對于企業價值評估還剛剛起步。對于相關理論和方法的探索多散見于資產評估教材中,很少有對企業價值評估的系統論述,大多是將資產評估的理論和方法移植于企業價值評估之中。
企業價值評估是資產評估的組成部分,但又不同于傳統的單項資產評估、整體資產評估。單項資產評估包括流動資產、機器設備、建筑物及在建工程、土地使用權、長期投資以及無形資產的評估;整體資產評估是以各個企業,或者企業內部的經營單位、分支機構作為一個經營實體,依據未來預期收益來評估其市場價值,它更多地考慮資產之間組合方式的協同效應帶給企業價值的增值。而企業價值評估逾越了前兩項資產評估中的“資產”項目――即傳統財務報表中涉及的項目,而將外部環境分析(包括政治環境、產業政策、信貸政策、區域政策、環保政策、交通條件甚至地理位置等)、行業分析、產品與市場分析、業務流程分析、組織結構和權限分析、人力資源分析、信用分析、管理層經營績效分析和財務評價(常見的有償債能力、現金流量狀況和發展潛力分析)等納入評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