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企業價值評估中的價值類型與信息資料收集
此部分內容在第一章價值類型部分已有詳細解析,可以結合起來看。
1、從一般意義上講,企業的評估價值是企業的公允價值。這不僅是由企業作為資產評估的對象所決定的,而且是由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的目的所決定的。企業價值評估的主要目的是為企業產權交易提供服務,使交易雙方對擬交易企業的價值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所以企業價值評估應建立在有效市場假設之上,其揭示的是企業的公允價值。當然,在特定的評估目的下和具體的評估條件中,企業的公允價值又有具體表現形式。從大的方面分類,又包括了企業的市場價值和市場價值以外的價值。
正常市場條件下和正常使用條件下的企業公允價值是企業的市場價值;非正常市場條件下的企業公允價值是企業的非市場價值。
2、企業評估價值基于企業的盈利能力。企業之所以能夠存在價值并且能夠進行交易是由于它們所具有的產生利潤(現金流)的能力。
第四節 收益法在企業價值評估中的應用
1、收益法評估企業價值的核心問題
運用收益法對企業進行價值評估,關鍵在于對以下三個問題的解決:
(1)恰當選擇企業的收益額。企業的收益能以多種形式出現,包括凈利潤、凈現金流、息前凈利潤和息前凈現金流等,選擇何種形式或口徑的收益作為企業價值評估中的企業收益,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評估人員對企業獲利能力的判斷,進而會影響評估人員對企業價值的最終判斷。
恰當選擇企業的收益額,同時要求評估人員注意企業收益額與折現率口徑保持一致的問題。恰當選擇企業的收益額從本意來講,是為了客觀合理地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進而相對合理準確地評估企業價值。由于不同形式或口徑的企業收益的性質和內涵是有一定差別的,在不考慮折現率因素的前提下,不同形式和口徑的企業收益,其折現價值的內涵和性質也是有差別的,例如:凈利潤或凈現金流量折現或還原為凈資產價值(所有者權益)
分段法是將持續經營的企業的收益預測分為前后段。將企業的收益預測分為前后兩段的理由在于:在企業發展的前一個期間,企業處于不穩定狀態,因此企業的收益是不穩定的;而在該期間之后,企業處于均衡狀態,其收益是穩定的或按某種規律進行變化。對于前段企業的預期收益采取逐年預測,并折現累加的方法。而對于后段的企業收益,則針對企業具體情況并按企業的收益變化規律,對企、吐后段的預期收益進行折現和還原處理。將企業前后兩段收益現值加在一起便構成企業的收益現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