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為了使從抽取的樣本中得出的結論能夠代表總體,內部審計師應:
A、只有當樣本選取遵循以下規則:總體的每一項目有同等的或已知的被抽取概率,才能在統計上量化抽樣結果
B、采用判斷抽樣(judgmental sampling),關注高風險項目
C、除非在被抽取的項目可以通過機器可讀的表格得到時,不采用隨機抽樣
D、經常使用可放回的隨機抽樣
14.某組織的執行委員會開會解決一重要問題,他們花了三十分鐘分析數據和爭論問題起因。最后,他們達成一致意見并能夠采取下一步驟。在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問題程序中,委員會應采取的下一步驟是什么?
A、選擇解決方案
B、產生可替換方案
C、識別問題
D、考慮競爭者對各種行為過程的反應
15.每次內部審計師根據來自樣本的信息得出審計結論時,都會產生一種額外風險,即抽樣風險。抽樣風險的例子是:
A、抽樣得出的結論超出了所測試的總體
B、對樣本應用了不適當的審計程序
C、對樣本數據錯誤地應用了審計程序
D、從樣本數據中得出錯誤的結論
16.下面關于抽樣的陳述,正確的是:
A、大樣本總是比小樣本更具代表性
B、對于非常大的總體而言,樣本絕對規模比相對規模對結果的準確性更具影響
C、對一特定樣本規模而言,簡單隨意抽樣總是可取得更具代表性的樣本
D、非完全抽樣的局限性可以通過仔細的抽樣技術來克服
17.在內控檢查中,某審計人員正評價某大型倉庫的存貨。該倉庫具有來自客戶所有零售和批發部門的紀錄。在隨意抽查某個箱子中的東西時,審計人員發現這些東西并不是箱子外標簽所標明的東西。平均而言,該錯誤發生率為零售箱子6%,批發箱子2%.不幸的是,標簽已經水浸過,使箱子是哪一種類不甚清楚。審計人員只知道2/3的箱子來自批發部門,1/3的箱子來自零售部門。據此可以推斷出:
A、該箱子更可能來自零售部門而非批發部門
B、該箱子更可能來自批發部門而非零售部門
C、倉庫中零售箱子比例可能比審計人員原先估計得要大
D、倉庫中批發箱子比例可能比審計人員原先估計得要大
18.生產力統計數據每季度向董事會提交一次。審計時檢查了有關比率及最近四次報告中其他的統計數據。并比較了計算過程中使用的數據及相關支持文件。他在工作底稿中寫了一個工作說明,然后把草稿和報告復印件都丟棄了。他的說明是:最近一年內的季度董事會報告中的比率及其他統計數據均已驗證,相應的支持文件均已檢查。所有數據均顯示正確。在此情況下:
A、四個季度的樣本太小,不足以形成結論
B、該審計時的工作底稿不便于對其工作的有效檢查
C、審計時應在工作底稿中包括此份草稿
D、審計時未考慮董事會報告的信息是否有效編制
19.下列各項審計程序中哪一個在確定付給雇員的工薪是否準確時提供的相關證據最少?
A、核對在用的考勤卡和出勤的雇員
B、考查刪去的表示簽名無誤的記號并與員工記錄相比較
C、測試工薪發放部門和員工雇用/解雇部門的隔離程度
D、追查工薪登記表上的未付標記以測試工薪會計銀行對帳單
20.為防止“向虛假的供應商發出訂貨單”這種舞弊行為,下列哪項控制程序最沒效?
A、在批準的供應商名冊內,采購員可以獨立地進行采購業務
B、以實際產量作為采購量的根據,并只能向經批準的供應商采購
C、就生產所需的部件,與所有主要供應商簽訂合同
D、要求本月采購總支出不得超過本月的預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