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22 共6頁
《統計基礎知識》綱
第一章 總論
學習目的與要求:
學習并掌握統計的涵義、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以及統計的任務與過程。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統計的涵義
一、什么是統計
二、統計工作、統計資料、統計學三者之間的關系
第二節 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
一、總體與總體單位
(一)總體
(二)總體單位
(三)總體與總體單位的關系
二、指標與標志
(一)指標
(二)標志
(三)指標與標志的區別
(四)指標與標志的聯系
三、變異與變量
(一)變異
(二)變量
第三節 統計的任務與過程
一、統計的任務
二、統計的過程
(一)統計的工作過程
(二)統計的認識過程
考核知識點:
第一節 統計的涵義
1.什么是統計 2.統計工作、統計資料和統計學三者之間的關系
第二節 統計學中的基本概念
1.總體 2.總體單位 3.指標 4.標志 5.變異 6.變量 7.總體與總體單位的關系 8.指標與標志的區別與聯系
第三節 統計的任務與過程
1.統計的任務 2.統計的工作過程 3.統計的認識過程
第二章 統計調查
學習目的與要求:
學習并掌握統計調查的概念、作用和種類;統計調查方案的設計;統計調查的方式;統計調查中數據搜集的方法;統計調查誤差的種類及控制途徑。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統計調查的概念與種類
一、統計調查的概念與作用
二、統計調查的要求
三、統計調查的種類
(一)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
(二)連續調查和不連續調查
(三)統計報表和專門調查
第二節 統計調查方案
一、調查目的
二、調查對象、調查單位和報告單位
三、調查項目和調查表
四、調查時間和調查期限
五、調查的組織計劃
第三節 統計調查的方式
一、定期統計報表
二、普查
三、重點調查
四、抽樣調查
五、典型調查
六、各種統計調查方式的結合運用
第四節 統計資料搜集的方法
一、初級資料搜集的方法
(一)直接觀察法
(二)報告法
(三)面談訪問法
(四)郵寄訪問法
(五)電話訪問法
(六)互聯網訪問法
二、次級資料的搜集方法
三、企業事業單位統計資料的搜集
(一)原始記錄
(二)統計臺賬
(三)企業內部報表
四、統計資料報送的形式
第五節 統計調查資料的質量控制
一、統計調查誤差的種類
二、控制統計調查誤差的途徑
(一)控制登記誤差的方法
(二)控制代表性誤差的方法
考核知識點:
第一節 統計調查的概念與種類
1.統計調查 2.統計調查的要求 3.全面調查和非全面調查 4.連續調查和不連續調查 5.統計報表和專門調查
第二節 統計調查方案
1.調查對象 2.調查單位 3.報告單位 4. 調查項目 5. 調查表 6. 調查時間 7. 調查期限 8.調查的組織計劃
第三節 統計調查的方式
1.定期統計報表 2.普查 3. 重點調查 4.抽樣調查 5.典型調查 6.各種統計調查方式結合運用的意義
第四節 統計資料搜集的方法
1.直接觀察法 2.報告法 3.面談訪問法 4.郵寄訪問法 5.電話訪問法 6.互聯網訪問法 7.企業事業單位原始記錄 8.統計臺賬 9.企業內部報表 10.次級資料的搜集方法 11.統計資料報送的形式
第五節 統計調查資料的質量控制
1.統計調查誤差 2.登記誤差 3.代表性誤差 4.登記誤差的控制 5.代表性誤差的控制
第三章 統計整理
學習目的與要求:
了解并掌握統計整理的意義和步驟;統計分組的概念、作用和方法;次數分布的概念;分布數列的種類、變量分布數列的編制;次數分布的表示方法;正態分布的概念;數據的計算機錄入匯總與質量控制;統計表的概念、構成、內容、分類及其基本編制規則。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統計整理的內容和方法
一、統計整理的概念和任務
二、統計整理的內容
三、統計整理的方法
第二節 統計分組
一、統計分組的概念
二、統計分組的作用
三、統計分組方法
(一)選擇分組標志的原則
(二)統計分組方法
四、統計分組體系
(一)簡單分組與平行分組體系
(二)復合分組與復合分組體系
五、統計工作中常用的統計分組
第三節 次數分布
一、次數分布的概念
二、分配數列的種類
三、變量數列的編制
(一)單項式變量數列的編制方法
(二)組距式變量數列的編制方法
四、次數分布的表示方法
(一)列表法
(二)圖示法
五、正態分布
第四節 數據的計算機錄入匯總與質量控制
一、計算機匯總的步驟
二、數據錄入的質量控制
第五節 統計表
一、統計表的概念及作用
二、統計表的構成和內容
三、統計表的分類
四、統計表的編制規則
考核知識點:
第一節 統計整理的內容和方法
1.統計整理的概念 2.統計整理的意義 3.統計整理的內容 4.統計整理的方法
第二節 統計分組
1.統計分組 2.統計分組的作用 3.統計分組的方法 4.統計分組體系 5.簡單分組 6.平行分組體系 7.復合分組 8.復合分組體系 9.選擇分組標志的原則 10.統計工作中常用的統計分組
第三節 次數分布
1.次數分布 2.分配數列 3.品質數列 4.變量數列 5.組距 6.組限 7.等距數列 8.異距數列 9.組中值 10.頻數 11.頻率 12.正態分布 13.編制單項式變量數列 14.編制組距式變量數列 15.計算組限與組中值 16.計算頻數與頻率 17.用列表法和圖示法表示次數分布 18.正態分布
第四節 數據的計算機錄入匯總與質量控制
1.計算機匯總的步驟 2.數據錄入的質量控制 3.計算機數據審查方法
第五節 統計表
1.統計表 2.統計表的作用 3.統計表的構成 4.統計表的內容 5.統計表的分類 6.統計表的編制
第四章 統計指標
學習目的與要求:
學習并掌握統計指標的涵義、特點、作用和種類;總量指標、相對指標、平均指標和標志變異指標的概念、作用及計算方法。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統計指標與統計指標體系
一、統計指標的涵義
二、統計指標的特點和作用
三、統計指標的種類
四、統計指標體系
第二節 總量指標
一、總量指標的概念和作用
二、總量指標的種類
(一)總體單位總量指標和總體標志總量指標
(二)時期指標和時點指標
三、總量指標的計量單位
(一)實物單位
(二)價值單位
(三)勞動時間單位
四、總量指標的計算原則
第三節 相對指標
一、相對指標的概念
二、相對指標的作用
三、相對指標的種類和計算原則
(一)同一總體內部之比的相對指標
(二)兩個總體之間對比的相對指標
(三)計算相對指標的原則
第四節 平均指標
一、平均指標的概念、作用及分類
(一)平均指標的概念
(二)平均指標的作用
(三)平均指標的分類
二、算術平均數
(一)簡單算術平均數
(二)加權算術平均數
三、調和平均數
(一)簡單調和平均數
(二)加權調和平均數
四、幾何平均數
第五節 標志變異指標
一、標志變異指標的概念及其作用
二、標志變異指標的計算
考核知識點:
第一節 統計指標與統計指標體系
1.統計指標 2.數量指標 3.質量指標 4.總量指標 5.相對指標 6.平均指標 7.標志變異指標 8.統計指標的構成要素 9.統計指標的特點 10.統計指標的作用
第二節 總量指標
1.總量指標 2.總體單位總量指標 3.總體標志總量指標 4.時期指標 5.時點指標6.實物單位 7.價值單位 8.勞動時間單位 9.總量指標的分類標準 10.單位總量和標志總量的關系 11.時期指標與時點指標的區別 12.總量指標的作用 13.總量指標計量單位的種類 14.總量指標的計算原則 15.總量指標的計算
第三節 相對指標
1.相對指標 2.系數、成數、百分數、千分數 3.計劃完成程度相對指標 4.結構相對指標 5.比例相對指標 6.動態相對指標 7.比較相對指標 8.強度相對指標 9.相對指標的作用 10.相對指標的計算原則 11.各種相對指標的計算
第四節 平均指標
1.平均指標 2.簡單算術平均數 3.加權算術平均數 4.簡單調和平均數 5.加權調和平均數 6.平均指標的作用 7.算術平均數與調和平均數的計算 8.幾何平均數
第五節 標志變異指標
1.標準差及其計算 2.標準差系數及其計算
第五章 時間數列
學習目的與要求:
學習并掌握時間數列的概念、作用、種類、特征和編制原則;計算平均發展水平(序時平均數)、增長量、平均增長量、發展速度和增長速度、平均發展速度和平均增長速度。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時間數列的概念和種類
一、時間數列的概念
二、時間數列的作用
三、時間數列的種類
(一)總量指標時間數列
(二)相對指標時間數列
(三)平均指標時間數列
四、時間數列的特征
五、時間數列的編制原則
第二節 時間數列的水平指標
一、發展水平
二、平均發展水平
(一)平均發展水平的概念和作用
(二)序時平均數的計算
三、增長量
(一)逐期增長量
(二)累計增長量
(三)逐期增長量與累計增長量之間的關系
四、平均增長量
第三節 時間數列的速度指標
一、發展速度
(一)定基發展速度
(二)環比發展速度
(三)定基發展速度與環比發展速度之間的關系
二、增長速度
三、平均發展速度和平均增長速度
(一)水平法
(二)累計法
考核知識點:
第一節 時間數列的概念和種類
1.時間數列 2.時間數列的作用 3.時間數列的種類 4.時間數列的特征 5.時間數列的編制原則
第二節 時間數列的水平指標
1.發展水平 2.平均發展水平(序時平均數) 3.增長量 4.平均增長量 5.平均發展水平與一般平均數的關系 6.平均發展水平的作用 7.序時平均數的計算 8.增長量的計算 9.平均增長量的計算
第三節 時間數列的速度指標
1.發展速度 2.增長速度 3.年距發展速度 4.年距增長速度 5.發展速度的計算 6.增長速度的計算 7.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 8.平均增長速度的計算
第六章 統計指數
學習目的與要求:
學習并掌握指數的概念、分類、作用及指數體系的應用;計算綜合指數,能夠利用綜合指數體系進行因素分析。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統計指數的概念及其應用
一、統計指數的概念
二、統計指數的分類
(一)個體指數和總指數
(二)數量指標指數和質量指標指數
(三)動態指數和靜態指數
三、統計指數的作用
第二節 總指數及其編制方法
一、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法
(一)綜合指數的概念
(二)綜合指數的編制方法
(三)數量指標指數和質量指標指數的編制方法
二、平均指數及其編制方法
(一)平均指數的概念
(二)平均指數的編制方法
(三)平均指數與綜合指數的區別和聯系
第三節 指數體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數體系的概念及作用
二、指數因素分析法的步驟
三、綜合指數體系因素分析
第四節 幾種常用的統計指數
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二、國房景氣指數
三、消費者信心指數
四、企業家信心指數(宏觀經濟景氣指數)
五、股價指數
考核知識點:
第一節 統計指數的概念及其應用
1.狹義的指數 2.廣義的指數 3.個體指數 4.總指數 5.動態指數 6.靜態指數 7.統計指數的分類 8.統計指數的作用
第二節 總指數及其編制方法
1.平均指數 2.綜合指數 3.平均指數的編制方法 4.平均指數和綜合指數的區別與聯系 5.編制數量指標綜合指數 6.編制質量指標綜合指數
第三節 指數體系及其因素分析
1.指數體系 2.綜合指數體系因素分析
第四節 幾種常用的統計指數
1.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 2.國房景氣指數 3.消費者信心指數 4.企業家信心指數(宏觀經濟景氣指數) 5.股價指數
第七章 抽樣調查基礎知識
學習目的與要求:
學習并掌握抽樣調查的基本概念和有關知識。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抽樣調查的概念、特點及分類
一、抽樣調查的概念與特點
(一)抽樣調查的概念
(二)抽樣調查的特點
二、抽樣調查的種類
(一)非概率抽樣
(二)概率抽樣
第二節 抽樣推斷的幾個基本概念
一、總體和樣本
二、總體指標和樣本指標
第三節 抽樣誤差
一、抽樣誤差的概念
(一)代表性誤差
(二)抽樣平均誤差
(三)影響抽樣誤差的因素
二、抽樣平均誤差的計算
(一)樣本平均數的抽樣平均誤差的計算
(二)樣本成數的抽樣平均誤差的計算
(三)總體方差未知時的解決辦法
三、抽樣誤差的允許范圍
(一)抽樣極限誤差
(二)抽樣誤差范圍估計的可靠程度
(三)極限誤差的計算
第四節 參數估計
一、點估計
二、區間估計
第五節 樣本單位數的確定
一、影響樣本單位數的幾個主要因素
二、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計算
(一)推斷總體平均數時,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計算
(二)推斷總體成數時,必要抽樣單位數目的計算
考核知識點:
第一節 抽樣調查的概念、特點及分類
1.抽樣調查 2.隨機原則 3.抽樣調查的特點 4.抽樣調查的種類 5.非概率抽樣 6.概率抽樣 7.重復抽樣 8.不重復抽樣 9.簡單隨機抽樣 10.系統隨機抽樣 11.分層隨機抽樣 12.整群抽樣
第二節 抽樣推斷的幾個基本概念
1.總體 2.樣本 3.總體指標 4.樣本指標
第三節 抽樣誤差
1.系統誤差 2.隨機誤差 3.抽樣平均誤差 4.抽樣極限誤差 5.影響抽樣誤差的因素
第四節 參數估計
1.點估計 2.區間估計
第五節 樣本單位數的確定
影響樣本單位數的幾個主要因素
第八章 統計分析基礎知識
學習目的與要求:
學習并掌握統計分析與統計分析報告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
學習的主要內容:
第一節 什么是統計分析
一、統計分析的概念
二、統計分析的特點
三、企業統計分析的作用
四、統計分析的程序
第二節 常用的統計分析方法
一、對比分析法
二、比例分析法
三、速度分析法
四、動態分析法
五、彈性分析法
六、因素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