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1-10-18 共2頁
第二節 牙本質齲
一、特點:
1.常由釉質齲或牙骨質齲發展而來,或同時發生(如潛行性齲,牙頸部齲)。
2.無機鹽溶解與有機物破壞同時進行。
3.牙本質齲沿牙本質小管進展。
4.牙本質齲時,牙髓出現防御性反應。
5.牙本質齲的齲損呈三角形,其頂端指向髓腔。成洞后形成較的齲洞。
三、牙本質齲
病理改變分四層:1.透明層2.脫礦層3.細菌侵入層4.腐敗崩解層
1.透明層
又稱硬化層,是牙本質齲病變最深層的改變。此層形成機理為牙本質小管內細胞突起變性后,鈣鹽沉積封閉小管。光鏡下觀察呈透明狀。電鏡下觀察晶體呈針狀。
2.脫礦層
位于透明層表面,細菌入侵前,酸已擴散到此區域,引起脫礦。此層小管結構仍保持完整,但管周牙本質和管間牙本質的晶體數量減少。
3.細菌侵入層
位于脫礦層的表面,細菌侵入小管后并繁殖,小管擴張形成串珠狀,而后小管破裂。管間牙本質脫礦,收縮,小管相互融合形成小不等的壞死灶和裂隙。
4.腐敗崩解層
位于牙本質齲的最表層,也是齲洞底部的表層。此層內牙本質結構完全破壞,殘留一些崩解組織和細菌。
四、牙髓的改變
當刺激強烈時,牙髓變性壞死,發生炎癥。當刺激緩慢時,牙髓形成修復性牙本質。
第三節 牙骨質齲
特點:
1.多發生于中老年人。
2.病變沿穿通纖維蔓延,使層板狀結構脫礦。
3.齲損很快波及牙本質,相應髓腔端出現修復性牙本質。
4.發生于牙頸部的牙骨質齲可同時累及牙釉質。
第四節 齲的發病機制和病因學說
在60年代初,由Keyes等提出"三聯因素".認為齲是由細菌、食物和宿主三個主要因素相互作用產生的。
一、"三聯因素"學說
(一)細菌和菌斑
在多數情況下,細菌通過形成菌斑而實現對牙體的破壞。
(二)食物
食物中的糖類是齲發生必不可少的條件。
(三)主:宿主包括牙、唾液和全身因素。
二、酸原學說
由Miller于1889年提出,口腔微生物分解碳水化合物產生有機酸,酸溶解釉質發生齲。
三、蛋白溶解學說
由Gottlieb等在1947年提出,認為齲初期的損害發生在釉質和牙本質中的有機物存在的部位。強調有機物的分解是首發事件。
四、蛋白溶解-螯合學說
由Schatz等在1955年提出。認為牙齒中的礦物鹽和有機物是通過一個配位共價鍵結合的統一體——螯合復合物。認為齲是由于蛋白溶解與螯合作用同時發生所致。
(網站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