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5-08 共1頁
間接灸是中醫執業醫師實踐技能考試大綱所包含的內容,百分百考試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學習參考。
間接灸是指用藥物或其他材料將艾炷與施灸腑穴部位的皮膚隔開進行施灸的方法,故又稱隔物灸。間接灸所用間隔藥物或材料很多,如以生姜間隔者,稱隔姜灸;用食鹽間隔者,稱隔鹽灸;以附子餅間隔者,稱隔附子餅灸。
(1)隔姜灸將鮮姜切成直徑大約2~3cm,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應灸的腧穴部位或患處,再將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完所規定的壯數,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常用于因寒而致的嘔吐、腹痛以及風寒痹痛等,有溫胃止嘔、散寒止痛的作用。
(2)隔蒜灸用鮮大蒜頭,切成厚約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搗蒜如泥亦可),置于應灸腧穴或患處,然后將艾炷放在蒜片上,點燃施灸。待艾炷燃盡,易炷再灸,直至灸完規定的壯數。此法多用于治療瘰疬、肺癆及初起的腫瘍等病證,有清熱解毒、殺蟲等作用。
(3)隔鹽灸用干燥的食鹽(以青鹽為佳)填敷于臍部,或于鹽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炷施灸。百分百考試網搜集整理多用于治療傷寒陰證或吐瀉并作、中風脫證等,有回陽、救逆、固脫之力。但需連續施灸,不拘壯數,以期脈起、肢溫、證候改善。
(4)隔附子餅灸將附子研成粉末,用酒調和做成直徑約3cm,厚約0.8cm的附子餅,中間以針刺數孔,放在應灸腧穴或患處,上面再放艾炷施灸,直至灸完所規定壯數為止。多用于治療命門火衰而致的陽痿、早泄或瘡瘍久潰不斂等。有溫補腎陽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