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正式發布。經過多年醞釀和爭論的新醫改方案,終于塵埃落定。
8日,中共衛生部黨組書記、副部長張茅用四句話對新醫改方案進行解讀:“一是讓民眾平時少得病,二是看病更方便,三是看病有保障,四是看病少花錢。”
新醫改方案在理念上包含有諸多創新之處,有分析認為,《意見》摒棄了醫療衛生事業市場化的發展方向,回歸公益本性。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新醫改方案兼顧了公平和效率的原則。
然而,除了在宏觀層面的意義,在微觀層面,新醫改究竟會給百姓生活帶來什么變化?
讓民眾“少得病”
長久以來,由于投入不足,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偏向開展有償服務項目,影響了疾病預防的功能。而由于重治療而輕預防,百姓都是拖成病才去就醫,加重了疾病負擔。
7日公布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將加對疾病預防工作的投入力度,明確提出近三年將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不低于15元,2011年不低于20元。
根據官方介紹,2009年開始投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將主要用于逐步在全國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并實施規范管理。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檢查、為3歲以下嬰幼兒做生長發育檢查、考|試/為孕產婦做產前檢查和產后訪視,為高血壓、糖尿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導服務。
“保障人均經費是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重要措施,是從我國健康國情出發很有針對性的一項制度。”衛生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劉新明說。
解決“看病貴”
衛生部部長陳竺表示,新方案實施后,民眾看病自付比例會降低,藥價會幅下降。
新醫改方案規定,一方面,公立醫院“以藥養醫”的機制要退出舞臺,另一方面,則要加公共財政投入,在衛生系統下探索管辦分開形式,建立由專家、政府、社保和民意代表參加的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施行“優勞優得”的內部管理。
新醫改中的堅持公益性意即不能把創收作為主要目的,方案提出,今后3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覆蓋要達到90%以上,意味著對公立醫院的補償會明顯增加。
這次《實施方案》明確規定,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一年平均工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該數據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擴基本醫保的覆蓋面,提高基本醫療保障水平。
《實施方案》明確了2009年將公布國家基本藥物目錄。有分析認為,我國藥廠低水平競爭問題嚴重,生產、流通不規范,是造成藥價虛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實施基本藥物制度,考|試/對醫保藥物將實行統一招標、配送,將規范藥品流通,這也將從流通機制上解決“看病貴”的問題。
緩解“看病難”
新醫改方案特別強調了加強基層醫療隊伍建設,采取培訓、城鄉對口支援、鼓勵醫學生下基層服務等多項措施,來擴和提高基層醫療服務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近三年分別為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村衛生室培訓醫療衛生人員36萬、16萬和137萬人次。其中還特別指出,醫務人員的工資水平應接近事業單位平均工資水平。
盡管我國現在已建近3萬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但是老百姓看病還是往醫院跑。陳竺說,這主要是因為社區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隊伍太年輕了,培訓也不夠,要取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就要提高水平。
只有優秀醫療人才普及,病人才會去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基層醫療機構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不必什么病都擠去醫院看。對個人而言,這免去奔波之勞,也降低了看病費用,將有效緩解“看病難”問題。
此外,《實施方案》還明確了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兩項工作也將根據改革進程安排相應的投入,這兩項試點的推進也將有利于降低醫藥費用、緩解看病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