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流動成本公式計算方法
上述流動成本的計算方法是十分基本和簡單的。雖然這些方法可能在一些類別上依據了對成本的估計,但這樣的估計結果會因依據的工資收入差異而產生差異。而流動成本模型使用成本類別,通過對成本類別的細分來產生差異,這樣的差異反過來又提供更精確的流動成本結果。下面就流動成本的四個模型作一個簡單介紹。
模型一(Sommen & Jones模型):Sommen & Jones’Model,由Sorensen(1995)和Jones(1999)建議的一個計算雇員流動成本的相似模型。該模型包括三個基本成本類別:(1)雇傭成本;(2)培訓成本;(3)損失的生產率成本(指新雇員和離職的雇員之間工作績效差異而導致的生產率下降)。
模型二(People Sense模型):People Sense Model ,由People Sense公司提供。本模型包括了模型一中的三個基本費用類別,同時增加了空缺成本(Vacancy Cost)這一類別。本模型要求提供離職雇員的全年工資收入和福利,福利為離職雇員全年工資收入的25%。企業內的雇員數也必須提供。
模型三(Casico模型):Cascio’s Model ,Cascio模型說明了四種成本類別:(1)離職成本;(2)替換或招聘成本刊;(3)培訓成本刊;(4)學習曲線損失(指新雇員的生產率未必經常低于離職雇員的生產率)。
模型四(綜合模型):Comprehensive Model ,綜合模型是根據多個專家以及公司的描述綜合而成。本模型要求在計算雇員流動成本時必須包括終止及離職成本、雇傭成本、職位空缺成本、學習曲線損失和培訓成本。
以上四個模型尤其模型三和四能較全面反映出計算雇員流動成本時要用到的主要成本類別,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流動成本的計算公式二:
流動成本=離職成本+崗位空缺成本+替換/招聘成本+培訓成本+損失的生產率成本-節省的成本
由于上述公式已對流動成本進行了成本分類,并在成本分類背后又有具體的細分科目,為此得出的流動成本要比公式一精確和具體得多。
五、廣義流動成本計算方法研究
以上各種方法基本屬于計算狹義的流動成本,那么,廣義流動成本如何計算?。根據多年調研分析,我們對公式二作了很大的修改,以使其能用來估算廣義流動成本,推導的公式如下:廣義流動成本=(離職成本+崗位空缺成本+招聘成本+培訓成本)+(企業全面支付給員工的總收入)×流動補償因數+(企業全年收入×利潤率)×企業制度保障因數
流動補償因擻:員工離職對雇主的品牌是有影響的,一個流動率高的企業會給應聘者一個工作穩定性差的印象,對職業穩定性要求高的員工就會失去吸引力,那么公司為吸引人才而支付的報酬就相應地高。這里我們利用經濟學的理論,提出激勵元差異曲線概念。
X軸代表穩定性,Y軸代表收入。曲線I就是激勵無差異曲線,在該曲線上的任何一點,對應聘者來講,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在A點我們可以看到:穩定性差,但收入比較高。對企業來講,為了維持具有較高素質的員工的積極性,必須支付較高的工資。
ΔY=Y2-Y1
所以,流動補償因數=ΔY/Y1(Y2-Y1)/Y1=Y2/Y1一1
而Y2/Y1可以通過薪酬市場獲得,雇主付給員工的工資比市場的平均工資高多少,就可以計算出流動補償因數。
經過我們的多年觀察以及調查研究:流動補償因數的數值范圍為0-1.5之間,多數情況下在0.1-0.5之間。
企業制度保障因鼓:關鍵員工離職造成的業務分流的損失;關鍵員工離職對企業技術和管理秘訣的流失造成的損失。
國外有人開始研究人力資源的管理制度對人力資源管理效率的影響。我們在實踐中發現:企業管理制度對人力資源管理的效率影響是非常大的。但這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我們只能對此作一個基本估計。人才流動對企業的業務影響受兩個因數的制約,一個是職務對核心業務的重要性,另外是企業管理制度的完善性。
X軸代表企業制度的完善性,Y軸代表人員流動所造成的損失。可以看到,企業的各項管理制度越完善,流動引包的損失就越小。但從圖上也可以看到,業務核心職務的流動對企業的損失始終是存在的。
X軸代表流動職務陽對核心業務的重要性,Y軸代表人員流動所造成的損失。從圖中可以看到,一般人員的流動對企業業務的損失是不大的,但隨之流動人員職務的提升,流動對企業的損失會越來越大。
可以看出,企業制度保障因數是一個復合因數:它和企業制度的完善性成反比,和離職員工的職位重要性成正比。即:
企業制度保障因數=職位重要性/企業制度的完善性
在過去的六年中,我們分析了126家企業的245位員工的離職對企業的業務影響。分類統計的結果匯在表1。
然而,由于離職對業務的影響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所以,上述結果也只能具有參考意義,在具體應用時還要具體分析。
現在對于公式二,所有的數據都可以依據一定的原則獲得,可以初步地估算人才流動對企業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