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2013年人力資源四級知識輔導:勞動法律關系

發布時間:2012-12-20 共1頁

 勞動法律關系及特征
  1、近現代社會倡導意思自治,契約自由,只要雇員與雇主意思表示一致,雙方合意,即可以形成勞動關系。
  2、在現代社會,勞動關系是基于勞動合同而建立的,勞動合同制度本事就是一種法律制度。
  3、受到國家法律規范、調整合保護的雇主與雇員之間以權力義務為內容的勞動關系即為勞動法律關系。它與勞動關系的最主要區別在于勞動法律關系體現了國家意志。
  4、勞動法律關系的種類(3種)
  1)勞動合同關系,即雇員與雇主在勞動過程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勞動合同關系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要形態。
  2)勞動行政法律關系,是勞動行政主體與勞動行政相對人之間所形成的義務關系。
  考1:勞動行政主體包括勞動行政機關、兼有勞動行政職能的其他行政機關及經授權具有勞動行政職能的機構。
  考2:勞動行政相對人是指勞動行政法律關系中處于被管理地位或接受服務的一方當事人,主要為勞動者和用人單位。
  3)勞動服務法律關系,勞動服務主體與勞動關系當事人一方或多方之間形成的義務關系。
  考:勞動服務法律關系與民事勞務關系的根本區別是:勞動服務法律關系只以實現和保障勞動關系運行為其存在的出發點和歸宿。其服務的對象是勞動關系的當事人。
  5、勞動法律關系得內容是權力和義務。
  6、勞動法律關系是以法律上的權利義務為紐帶而形成的社會關系,運用勞動法的各種調整方式將勞動關系轉化為勞動法律關系是勞動法對勞動關系的第一次調整。
  勞動關系轉化為勞動法律關系后,若其運行出現障礙,如違約行為、侵權行為出現,則勞動法將對勞動法律關系繼續進行調整,這是勞動法的第二次調整。
  7、勞動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分別為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內容、客體。
  8、勞動法律關系的主體包括: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等用人單位和與之建立勞動關系得勞動者,即雇主與雇員。工會是團體勞動法律關系的形式主體。
  9、勞動者成為勞動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10、法律通常將自然人分為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無勞動行為能力人。
  11、完全勞動行為能力人是指身體健康,有完全行為自由,18周歲以上的男性勞動者。
  12、限制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包括:16-18周歲的未成年人、女性勞動者、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殘疾人、某些特定的疾病患者、部分被依法限制行為自由的人。
  13、無勞動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指16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
  14、各類用人單位成為法律關系主體的前提是:具備用工權利能力和用工行為能力。
  15、勞動法律關系的內容:根據勞動法的規定:
  1) 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
  2) 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
  3) 休息休假的權利
  4) 獲得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的權利
  5) 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權利
  6) 享受社會保險和福利的權利
  7) 提請勞動爭議處理的權力
  8) 法律規定的其他勞動權利
  16、勞動者的義務: 1)完成勞動任務;2)提高職業技能;3)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
  17、勞動法律事實:產生勞動法律關系的事實為合法事實,雙方意思表示必須一致。變更、消滅勞動法律關系的事實一般也需雙方意思表示一致。但某些場合,單方意思表示及違法行為或事件也能使勞動法律關系變更或消滅。
  18、勞動法律行為能夠引起勞動法律關系產生、變更和消滅。包括合法行為、違約行為、行政行為、仲裁行為和司法行為。
  19、行為人做出意思表示是勞動法律行為成立的一般要件(即事實要素)。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