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系統的要素集(X)、關系集(R)和層次分布形式(C)的分析,可闡明系統整體的性質。要使系統目標達到最佳程度,只有使上述三者達到最優結合,才能產生最優的結合效果E。
對系統進行安全評價,就是要尋求X,R和C的最合理的結合形式,即具有最優結合效果正的系統結構形式在對應系統目標集和環境因素約束集的條件,給出最安全的系統結合方式。例如,—個生產系統一般是由若干生產裝置、物料、人員(X集)集合組成的,其工藝過程是在人、機、物料、作業環境結合過程(人控制的物理、化學過程)中進行的(R集),生產設備的可靠性、人的行為的安全性、安全管理的有效性等因素層次上存在各種分布關系(C集)。安全評價的目的,就是尋求系統在最佳生產(運行)狀態下的最安全的有機結合。
因此,在評價之前要研究與系統安全有關的系統組成要素,要素之間的相關關系,以及它們在系統各層次的分布情況。例如,要調查、研究構成工廠的所有要素(人、機、物料、環境等),明確它們之間存在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和這些關系在系統的不同層次中的不同表現形式等。
要對系統作出準確的安全評價,必須對要素之間及要素與系統之間的相關形式和相關程度給出量的概念。這就需要明確哪個要素對系統有影響,是直接影響還是間接影響;哪個要素對系統影響,到什么程度,彼此是線性相關,還是指數相關等等。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在分析量生產運行、事故統計資料的基礎上,得出相關的數學模型,以便建立合理的安全評價數學模型。例如,用加權平均法進行生產經營單位安全評價,確定各子系統安全評價的權重系數,實際上就是確定生產經營單位整體與各子系統之間的相關系數。這種權重系數代表了各子系統的安全狀況對生產經營單位整體安全狀況的影響小,也代表了各子系統的危險性在生產經營單位整體危險性中的比重。一般地說,權重系數都是通過對量事故統計資料的分析,權衡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小和事故損失的嚴重程度而確定下來的。
2)因果關系
有因才有果,這是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事物的原因和結果之間存在著類似函數一樣的密切關系。若研究、分析各個系統之間的依存關系和影響程度,就可以探求其變化的特征和規律,并可以預測其未來狀態的發展變化趨勢。
事故和導致事故發生的各種原因(危險因素)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表現為依存關系和因果關系;危險因素是原因,事故是結果,事故的發生是由許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分析各因素的特征、變化規律,影響事故發生和事故后果的程度,以及從原因到結果的途徑,揭示其內在聯系和相關程度,才能在評價中得出正確的分析結論,采取恰當的對策措施。例如,可燃氣體泄漏爆炸事故是由可燃氣體泄漏、與空氣混合達到爆炸極限和存在引燃能源3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這3個因素又是設計失誤、設備故障、安全裝置失效、操作失誤、環境不良、管理不當等一系列因素造成的,爆炸后果的嚴重程度又和可燃氣體的性質(閃點、燃點、燃燒速度、燃燒熱值等)、可燃性氣體的爆炸量及空間密閉程度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評價中需要分析這些因素的因果關系和相互影響程度,并定量地加以評述。
事故的因果關系是:事故的發生有其原因因素,而且往往不是由單一原因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若干個原因因素耦合在一起,當出現符合事故發生的充分與必要條件時,事故就必然會立即爆發;多一個原因因素不需要,少一個原因因素事故就不會發生。而每一個原因因素又由若干個二次原因因素構成;依次類推三次原因因素,……
消除一次、或兩次、或三次,……原因因素,破壞發生事故的充分與必要條件,事故就不會產生,這就是采取技術、管理、教育等方面的安全對策措施的理論依據。
在評價系統中,找出事故發展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借鑒歷史、同類情況的數據、典型案例等,建立起接近真實情況的數學模型,則評價會取得較好的效果,而且越接近真實情況,效果越好,評價得越準確。
(安全評價師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