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2-25 共1頁
作業環境中的危險、有害因素主要有危險、有害物質,工業噪聲與振動,溫度與濕度和輻射等。
1危險、有害物質的識別
1)危險、有害物質
生產中的原料、產品、半成品、中間產品、副產品以及貯運中的物質分別以氣、液、固態存在,它們在不同的狀態下分別具有相應的物理、化學性質及危險、有害特性。因此,了解并掌握這些物質固有的危險、有害特性是進行危害識別、分析、評價的基礎。危險、有害物質的識別應從其理化性質、穩定性、化學反應活性、燃燒及爆炸特性、毒性及健康危害等方面進行分析與識別。
危險、有害物質的物質特性,可從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中獲取。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主要由“成分/組成信息、危險性概述、理化特性、毒理學資料、穩定性和反應活性”等16項內容構成。
進行危險、有害物質的危險、有害性識別與分析時,危險、有害物質分為以下9類。
(1)易燃、易爆物質:引燃、引爆后在短時間內釋放出大量能量的物質。由于其具有迅速地釋放能量的能力而產生危害,或者是因其爆炸或燃燒而產生的物質造成危害(如有機溶劑)。
(2)有害物質:人體通過皮膚接觸或吸入、咽下后,對健康產生危害的物質。
(3)刺激性物質:對皮膚及呼吸道有不良影響的物質(如丙烯酸酯)。有些人對刺激性物質反應強烈,且可引起過敏反應。
(4)腐蝕性物質:用化學的方式傷害人身及材料的物質(如強酸、堿)。
腐蝕性物質的危險有害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人的化學灼傷;二是腐蝕性物質作用于物質表面,如設備、管道、容器等,而造成腐蝕、損壞。
腐蝕性物質可分為無機酸、有機酸、無機堿、有機堿、其他有機和無機腐蝕物質等五類。腐蝕的種類則包括電化學腐蝕和化學腐蝕兩大類。
腐蝕的危險與有害主要包括以下幾類。
①腐蝕性物質作用于皮膚、眼睛或進入呼吸系統、食道而引起表皮組織破壞,甚至死亡。
②腐蝕造成管道、容器、設備、連接部件等損壞,輕則造成跑、冒、滴、漏,易燃剔爆及毒性物質緩慢泄漏,重則由于設備強度降低發生破裂,造成易燃易爆及毒性物質大量泄漏,導致火災爆炸或急性中毒事故的發生。
③腐蝕使電氣儀表受損,動作失靈;使絕緣損壞,造成短路,產生電火花導致事故發生。
④腐蝕性介質對廠房建筑、基礎、構架等會造成損壞,嚴重時可發生廠房倒塌事故。
⑤當腐蝕發生在內部表面時,肉眼不能發現,會形成更大的隱患。如石油化工設備,由于測厚漏項而造成設備或管道破裂,導致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5)有毒物質是指以較小劑量作用于生物體,能使生物體的生理功能或機體正常結構發生暫時性或永久性病理改變、甚至死亡的物質,如氯化物溶劑及重金屬(如鉛)。
有毒物質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如下:
①有毒物質的毒性與物質的溶解度、揮發性和化學結構等有關。一般而言,溶解度越大的有毒物質,其毒性越大,因其進人體內溶于體液、血液、淋巴液、脂肪及類脂質的數量多、濃度大,生化反應強烈所致。揮發性越強的有毒物質,其毒性越大,因其揮發到空氣中的分子數多,濃度高,與身體表面接觸或進入人體的毒物數量多,毒性大。物質分子結構與其毒性也存在一定關系,如脂肪族烴系列中碳原子數越多,毒性越大;含有不飽和鍵的化合物化學毒性較大。
②在工業有毒物質,危險識別過程中,經常采用按化學性質分類的分類方法;工業有毒物質的基本特性,可以通過查閱相應的危險化學品安全技術說明書獲得。
工業有毒物質的危害程度在《職業性接觸毒物危害程度分級》(GB5044—1985)中分為4級。
I級——極度危害;
Ⅱ級——高度危害;
Ⅲ級——中度危害;
Ⅳ級——輕度危害。
列入我國國家標準中的常見毒物有56種,其中I級13種,Ⅱ級26種,Ⅲ級12種,Ⅳ級5種
工業有毒物質危害程度分級標準,是以急性毒性、急性中毒發病情況、慢性中毒患病情況、慢性中毒后果、致癌性和最高容許濃度等6項指標為基礎而制定的。
(6)致癌、致突變及致畸物質:阻礙人體細胞的正常發育生長,致癌物造成或促使不良細胞(如癌細胞)的發育,造成非正常胎兒的生長,產生死嬰或先天缺陷;致突變物質干擾細胞發育,造成后代的變化。
7造成缺氧的物質:蒸汽或其他氣體,造成空氣中氧氣成分的減少或者阻礙人體有效的吸收氧氣(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及氮氣)。
8)麻醉物質:如有機溶劑等,麻醉作用使腦功能下降。
9氧化劑:在與其他物質,尤其是易燃物接觸時導致放熱反應的物質。
GB13690一1992《常見危險化學品的分類及標志》將145種常用的危險化學品分為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含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毒品、放射性物品、腐蝕品等8類。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344號令《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將危險化學品分為爆炸品壓縮氣體和液化氣體、易燃液體、易燃固體、自燃物品和遇濕易燃物品、氧化劑和有機過氧化物、有毒品和腐蝕品等7類。
2)生產性粉塵I
生產過程中,如果在粉塵作業環境中長時間工作吸入粉塵,就會引起肺部組織纖維化、硬化,喪失呼吸功能,導致肺病甚至塵肺病。粉塵還會引起刺激性疾病、急性中毒或癌癥。爆炸性粉塵在空氣中達到一定的濃度(爆炸下限濃度)時,遇到火源會發生爆炸。
(1)生產性粉塵主要產生在開采、破碎、粉碎、篩分、包裝、配料、混合、攪拌、散粉裝卸、輸送及除塵等生產過程。對其危險、有害因素識別,應該包括以下內容。
①根據工藝、設備、物料、操作條件,分析可能產生的粉塵種類和部位。
②用已經投產的同類生產廠、作業崗位的檢測數據或模擬實驗測試數據進行類比。
③分析粉塵產生的原因、粉塵擴散傳播的途徑、作業時間、粉塵特性等,來確定其危
害方式和危害范圍。
④分析是否具備形成爆炸性粉塵及其爆炸的條件。
(2)爆炸性粉塵的危險性主要表現以下幾方面。
①與氣體爆炸相比,其燃燒速度和爆炸壓力均較低,但因其燃燒時間長、產生能量大,所以破壞力和損害程度大。
②爆炸時粒子一邊燃燒一邊飛散,可使可燃物局部嚴重炭化,造成人員嚴重燒傷。
③最初的局部爆炸發生之后,會揚起周圍的粉塵,繼而引起二次爆炸、三次爆炸,擴
大傷害。
④與氣體爆炸相比,易于造成不完全燃燒,從而使人發生一氧化碳中毒。
(3)爆炸性粉塵主要從以下條件識別。
①形成爆炸性粉塵的4個必要條件:粉塵的化學組成和性質;粉塵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粉塵的形狀與表面狀態;粉塵中的水分。
注:固體可燃物及某些常態下不燃的物質如金屬、礦物等經粉碎達到一定程度成為高度分散物系,具有極高的比表面自由焓,此時表現出不同于常態的化學活性。
②爆炸性粉塵爆炸的條件為:可燃性和微粉狀態;在空氣中(或助燃氣體)攪拌,懸浮式流動;達到爆炸極限;存在引火源。
2工業噪聲與振動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
噪聲能引起職業性耳聾或引起神經衰弱、心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統等疾病的發生,會使操作人員的失誤率上升,嚴重情況下會導致事故發生。
工業噪聲可以分為機械噪聲、空氣動力性噪聲和電磁噪聲等3類。
噪聲危害的識別主要根據已掌握的機械設備或作業場所的噪聲確定噪聲源和聲級。
振動危害有全身振動和局部振動,可導致中樞神經、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血壓升高,
也會導致設備、部件的損壞。
振動危害的識別則應先找出產生振動的設備,然后根據國家標準參照類比資料確定振動的強度及范圍。
3溫度與濕度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
1)溫度、濕度的危險、危害
溫度、濕度的危險、危害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1)高溫、高濕環境會引起中暑,會加速有毒物質吸收,會導致操作失誤率升高,易發生事故,低溫可引起凍傷。
(2)溫度急劇變化時,因熱脹冷縮,造成材料變形或熱應力過大,會導致材料破壞,在低溫下金屬會發生晶型轉變,甚至引起破裂而引發事故。
(3)高溫、高濕環境會加速材料的腐蝕。
(4)高溫環境可使火災危險性增大。
2)生產性熱源
生產性熱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1)工業爐窯,如冶煉爐、焦爐、加熱爐、鍋爐等;
(2)電熱設備,如電阻爐、工頻爐等;
(3)高溫工件(如鑄鍛件)、高溫液體(如導熱油、熱水)等;
(4)高溫氣體,如蒸汽、熱風、熱煙氣等。
(3)溫度、濕度危險、危害的識別方法
溫度、濕度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了解生產過程的熱源、發熱量、表面絕熱層的有無,表面溫度,與操作者的接觸距離等情況;
(2)了解是否采取了防暑、防凍措施,是否采用了空調措施;
(3)了解是否采取了通風(包括全面通風和局部通風)換氣措施,是否有作業環境溫度、濕度的自動調節、控制措施。
4輻射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在化學反應、金屬加工、醫療設備、測量與控制等領域,接觸和使用各種輻射能的場合越來越多,存在著一定的輻射危害。輻射主要分為電離輻射(如α粒子、β粒子、γ粒子和中子、χ粒子)和非電離輻射(如紫外線、射頻電磁波、微波等)兩類。
電離輻射傷害則由α,β,χ,γ粒子和中子極高劑量的放射性作用所造成。
射頻輻射危險、有害因素主要表現為射頻致熱效應和非致熱效應兩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