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細菌檢測包括對弧菌數量的測定及其優勢菌種類的鑒定,以下為弧菌總數標準化檢測程序及評分標準:
?。?)弧菌總數標準化檢測程序
?、贅颖咎幚恚?nbsp;
將初樣(混合樣)放入初樣管中,用無菌扦樣器搗碎樣本制成實驗樣本。
?、谀敢杭跋♂屢旱闹苽洌?nbsp;
用扦樣器扦取0.5g(0.5ml)實驗樣本于母液管(內含4.5ml Nacl溶液)中,制成母液,并振蕩混勻,此時母液管濃度級別為10-1。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母液管中的液體0.5ml,注入A管(內含4.5ml Nacl溶液)配成濃度級別為10-2的稀釋液,并振蕩混勻。
以此類推,制成B管10-3稀釋液和C管10-4的稀釋液。
③細菌接種及培養:
用無菌微量移液器分別吸取ABC管中的稀釋液,向特定選擇性培養基TCBS上滴1滴溶液(0.05ml),并做平行對照組,微微搖晃使液體盡量散開,待液體完全被培養及吸收后,放于25-28℃倒置培養36-48小時后取出計數。
④細菌總數計數及計算均值
無論細菌菌落大小均要求計數,經計算得每個濃度的計數平均值分別用ABC來表示。
?、萁Y果判定原則:
a、首先選擇平均菌落在20~200之間的數值作為檢測結果,如果只有一項數值介于20~200之間,則選擇該數值為最終結果,即若A屬于[20,200],BC不屬于[20,200],則A為最終結果;
b、如果有兩項數值介于20~200之間,則按以下原則:
AB屬于[20~200],C小于20,則選B為最終結果;
BC屬于[20,200],A大于200,則選C為最終結果。
c、如果ABC均大于200,則選C為最終結果,如果ABC均小于20,則選A為最終結果。
d、可以接受的結果:
如果AB大于200,C小于20或A大于200,BC小于20,此兩種結果可由多種原因導致,需比較實驗組和對照平行組來判定是否屬于上述幾種情況,如果認為結果不能更改,則可選擇B為最終結果,B為可接受結果。
e、如果除了上述的這些情況外,還出現了其它的結果,則說明實驗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錯誤,應當重新實驗。
?。?)評分標準:
①弧菌總數計數的最終結果若選擇A為最終檢測結果的記為1;
?、诨【倲涤嫈档淖罱K結果若選擇B為最終檢測結果的記為2;
?、刍【倲涤嫈档淖罱K結果若選擇C為最終檢測結果的記為4;
三、安全等級的劃分
安全等級分成五個等級,具體如下:
綜合安全等級評分表
安全等級
|
安全
|
比較安全
|
一般安全
|
比較危險
|
危險
|
綜合評分
|
3、4
|
5、6
|
7、8
|
9、10
|
12 |
四、等級提升及等級提升原則
1、等級提升原理及概念:
由于不同致病性細菌或寄生蟲對不同生物體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所以每類生物體都有其專屬的致病性細菌或寄生蟲病,為了更好地體現這種差異性,也為了更準確地出具綜合安全等級評價結果,于是引入等級提升的概念:在細菌檢測或寄生蟲檢測中,如果處于優勢生長的細菌或寄生蟲,恰好為該品種主要細菌病或寄生蟲病中的致病性細菌或寄生蟲,則需進行等級提升。
2、等級提升原則:
①范圍及條件:當細菌檢測和寄生蟲檢測中的最終判定結果最高級,即評分為4的時候,并且所鑒定的優勢菌(種)種類為該樣本所列的致病性病源菌(種),則需進行等級提升;
?、谙到y等級提升:在系統綜合評分后,將系統的綜合安全等級向危險等級方向提升一個等級,即如果系統綜合評分為7,系統綜合安全等級為一般安全等級,則經過提升后,系統綜合安全等級為比較危險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