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體育運動安全的指標 安全社區內的體育運動安全必須滿足下列條件:
(1)有一個由社區管理者、運動參與者、技術人員以及安全專家組成的跨界組織,以伙伴合作模式,負責運動場所的安全促進事宜,由一名運動組織代表和一名運動參與者代表共同擔任;
(2)有體育運動安全規章制度,這些制度應由跨界組織制定,并被安全社區的運動組織所采納;
(3)長期、持續地開展體育運動的安全促進工作項目,并覆蓋到不同的性別人員、運動場所、環境和狀況;
(4)有針對高風險人群、高風險環境,以及脆弱群體的安全措施;
(5)有記錄傷害(包括意外傷害和故意傷害)發生的頻率及其原因的制度;
(6)有評估規章制度、項目或措施、工作過程、變化效果的評價方法;
(7)積極參與本地及國際體育運動安全有關的活動。
4.我國安全社區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我國安全社區建設和傷害預防工作實際,作者提出如下幾個方面的對策和建議:
(1)在加強對重大事故預防控制研究的同時,加強對家居安全、公共場所安全、農業生產安全、兒童及青少年安全和老年人安全等安全問題的研究;開展安全社區與小康社會建設、安全社區與安全文化建設、安全社區與中小企業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社區建設與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等方面研究;
(2)結合世界衛生組織安全社區標準,政府有關部門盡快制定適合中國國情的安全社區建設標準和考核管理辦法,將目前各地開展的衛生社區、綠色社區、環保社區、平安社區、文明社區、安全文明校園、安全生產示范鄉鎮等類社區建設與安全社區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安全社區建設既適合中國國情又與國際接軌;
(3)將安全社區建設作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考量目標之一。整合資源,充分調動和發揮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社區居民、志愿者以及各界組織的作用;
(4)將安全社區建設作為公共安全和各類事故預防控制體系的基石。安全社區建設應與事故災難、自然災害、社區治安、公共衛生等類事故預防體系建設和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緊密結合在一起,社區安全應成為公共安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5)安全社區建設和傷害預防工作涉及安全科學、預防醫學、災害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為使我國安全社區建設工作建立在科學指導基礎上,應建立跨學科聯合研究群體,打破目前各學科相互封閉、缺乏交流協作的狀況,減少重復研究,提高研究和推廣應用效率;
(6)按照分批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廣的安全社區建設思路,抓好北京、廣東、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的城市安全社區建設試點工作,選擇一批有條件的鄉(鎮)、村作為農村安全社區建設的示范,逐步擴大推廣面。同時根據不同地區各類傷害發生的特點,將交通安全、學校安全、兒童及老年人安全、消防安全作為城市安全社區傷害預防的重點項目;涉水安全、農藥安全、農機農電安全、預防自殺等應作為農村安全社區傷害預防的重點項目; (7)安全社區建設在我國剛剛起步,在國際上也只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急需有關國際組織、政府機構、科技界、社區建設和管理者廣泛參與和交流,共同推進和完善。應加強引進和吸收國外先進的安全社區建設理論和技術方法,積極加入國際安全社區網絡,組織和參加國內外安全社區建設和傷害預防交流活動。
5.結束語 從國外安全社區建設和發展來看,安全健康工作已從傳統的部門、行業、單個組織和個人預防發展到社區、城市、社會、國家乃至國際層面,傷害預防已從生產事故、交通事故預防擴大到家居安全、學校安全、運動休閑安全、老年人安全、兒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殺和自殘預防等人類生產、生活的全方位和全過程。從分散的、非持續的、局部的預防方法向綜合的、持續的、系統的預防方法轉變。 在事故預防理念方面,提出的安全促進、安全社區建設等概念強調了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可以量化的安全目標,重視整合各方面的資源,通過最基層的社會組織——社區的安全促進來構建全社會長期、持續的安全基礎。安全社區標準要求采取結構化、系統化、程序化的方式建立持續改進的傷害預防機制,營造社區安全文化氛圍,實現預防傷害的目標。10多年來,經過國外實踐證明,上述理念和具體實施的方法、措施是有效的。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社區在社會管理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2001年頒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指出,推進社區建設是新時期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全國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社區建設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安全社區建設符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要求,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我國開展安全社區建設的研究和實踐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