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三峽工程建設中的勞動安全評價案例(一)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2頁


  一、概述
  1.1  工程概況
三峽水利樞紐是開發和治理長江的關鍵性骨干工程。大壩壩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在已建成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上游約40km。 三峽工程是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是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的多目標開發工程。水庫正常蓄水位175m,總庫容量 393億m3。 
  1.1.1  樞紐布局
樞紐主要建筑物由大壩、水電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組成。 攔河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大壩軸線全長2309.47m,壩頂高程185m,最大壩高175m。 水電站采用壩后式,分設左右岸兩組廠房。左、右岸廠房共安裝26臺水輪發電機組,機組單機定額容量為70萬kw,總裝機容量1820萬kW,年平均發電量846.8億.kw.h。 永久通航建筑物包括永久船閘和升船機。 
  1.1.2  施工進度
三峽工程樞紐建筑物分三期施工。包括施工準備期在內,總工期為17年,第一批機組發電的工期為11年。自1993年起算,1997年大江截流,2003年第一批機組發電,2009年樞紐工程完建。 施工準備及一期工程共5年。施工準備包括施工征地,場地平整,施工交通,建立供電、供水、供風和通訊系統,砂石、混凝土加工企業的修建等。一期工程主要進行一期圍堰填筑,導流明渠開挖,混凝土縱向圍堰以及左岸臨時船閘和升船機施工,同時進行永久船閘,左岸電站廠房的上部開挖工程。 二期工程施工期6年。主要修建二期圍堰,進行泄洪壩段,左岸廠房壩段,左岸電站廠房施工及部分機組安裝,同時進行永久船閘和升船機的施工。本期末在導流明渠修建三期圍堰,第11年6月,水庫蓄水至135m高程,永久船閘啟用,同年10月左岸電站第一批機組開始發電。 三期工程施工期6年。主要進行右岸大壩和電站施工,并組織完成電站的全部機組安裝工作。 
  1.1.3  工程量
三峽工程主體建筑物主要工程量為:土石方開挖1.0259X108m3,土石方填筑2.9329X107m3,混凝土2.7146X107m3,鋼筋354.3kt,鋼材280.8kt,安裝單機容量為700MW的水輪發電機組26臺,共18.2GW。 
1.2  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情況
為響應中央領導關于三峽工程要有“第一流的現代科學管理……”的號召,促進三峽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現代化,1995年總公司頒發了《三峽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辦法》(試行),要求各參建單位:“積極推廣應用新技術,不斷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使安全管理工作規范化,科學化,現代化”。 在管理辦法中,明確提出三峽工程安全管理實行由三峽總公司統一領導,工程建設部組織管理,監理單位現場監督管理,施工承包等有關合同單位各負其責的施工安全管理體制。三峽開發總公司是三峽工程的業主,業主和施工承包等合同單位的法定代表分別對三峽工程或三峽工程建設項目的安全生產和安全工作負直接領導責任,是安全工程的第一責任者。 此外,辦法還提出如圖1.2所示施工安全生產保證體系。 為了加強對安全工作的領導管理,于1996年5月16日成立了由工程參建單位和有關部門組成的三峽工程安全生產委員會,制定了有關規章制度,如 1.《三峽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辦法》(試行) 2. 《三峽工程安全生產考核評比獎勵辦法》 3. 《三峽工程項目運行管理合同安全責任指標、費用及獎罰的基本規定》 4.《三峽工程建設監理統一管理辦法》(試行) 這些措施有力地促進了三峽工程安全管理工作規范化,為安全管理走向現代化打下了基礎。 從目前情況看,由于三峽工程尚處于建設初期,對于三峽工程這一龐大的施工安全管理系統,有必要運用現代系統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對工程現場安全管理體系,各級管理機能的分工協調以及信息系統結構,信息傳輸處理,安全控制運作機制等,進行科學的分析,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施工安全管理運作機制,力爭早日達到第一流的安全管理水平。 
  1.3  開展勞動安全評價工作的基本作法
經分析三峽工程施工過程具有以下危險特征:  
1. 高危險作業類型多五分布于各施工模塊,如高邊坡開挖作業,涵洞、豎井掘進作業,大爆破作業,深水圍堰作業,高強度混凝土澆筑作業及其與金屬結構安裝之間的干擾,錨索、預應力錨桿高空施工作業等。
2. 施工費用相對緊張,安全措施費用往往得不到保證,安全技術措施不甚完善。
3. 三峽工程涉及設計、監理、施工單位比一般水電站工程要多,加之不少轉包單位數十個單位在現場,相互間安全管理協調難度加大。
4. 受自然條件如地質、氣象、洪水、雷電等影響,給施工作業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因而,三峽工程雖然機械化施工程度較高。但由于宏觀安全管理系統運作尚不完善等因素影響,施工安全形勢十分嚴峻。因此必須依靠現代化安全科學技術防患于未然。
安全評價是現代化安全管理的前提,其任務在于:在規劃、設計、建設、生產、檢修各階段,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查明存在于系統中的危險情況和危險控制能力,進行充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并建立安全評價數學模型,對系統安全狀態的動態變化,作出符合實際的科學評估。在此基礎上,提出有針對性的消除、控制危險的措施。
系統中的危險,包括原材料的倉儲、運輸、生產工藝、動力設備、建構筑物、生產環境、自然環境……等環節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意外事故的潛在條件。
危險被激發形成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設備故障、操作失誤、指揮管理失誤、信息失誤、友鄰失誤、自然災害誘發……等,多是一種非期望事件。常規工程技術難以發現。
查明危險情況(危險源辨識)要求作到以下幾點:
1. 可能發生的事故模式;2. 事故發生的概率;
3. 生命財產的損失;4.事故致因模式;
5. 事故波及范圍;6.消除、控制事故措施;
7. 發生事故后的應急措施。
所謂危險控制能力,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指的是系統中的安全工程措施,如安全屏障、聯鎖裝置、個體防護裝置等的完備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指的是安全管理機構以及規章制度的科學性、管理工作運作的有效性、指揮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安全素質。
由此可見,安全評價牽涉大量工程對象和許多現代科學技術,以及復雜的人機系統和社會系統,評價工作是一件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在正確的系統觀和方法論指導下方能奏效。
為此,我們以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為指導思想,綜合運用現代新技術,并吸收已有評價技術的有益成份,開發了先進的安全評價方法。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