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建設藍圖誰手在握,答案看起來正日漸多元。近日,廣州市規劃委員會舉行會議,專家以對交通前瞻性不夠,簡單建設勢必砍樹開路為由,第二次否決了“廣州信息港二期”36層高樓方案。與此同時,副市長蘇澤群在官方規劃網站交流活動中透露,今年出現過很多規劃方案在規劃委員會上通不過的情況,一開始感覺挺突然、挺新奇的,哪兒有定下的事情通不過的?但現在通不過是一種常態,通不過就說明不完善。
這些密集的規劃信息,均釋放出積極意義。官方規劃網站開通新欄目,就規劃方案或規范管理問題,邀請相關官員、專家、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解讀,并與市民互動探討,這是提升城市規劃開放性的努力,方向值得肯定。規劃委員會專家二次否決規劃方案,表明專家意見獲得尊重并非空話,通過制度創新,專家逐漸分享到城市規劃的最終決策權。而副市長蘇澤群的態度尤為可取,他表明政府官員對城市規劃日漸開明,政府、專家、公眾在城市規劃這一公共平臺上,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互動態勢。
這一變化,匯合了城市建設的科學與民主大勢,也始于順民應變的制度創新。兩年前,廣州市城市規劃委員會成立,這個由專家和公眾代表組成的62人委員會,是審議廣州城市規劃的主體,是政府進行城市規劃決策的議事機構。一個政府主導、專家論證、公眾參與的制度平臺因此搭建起來。規劃行政主管部門制定規劃,規劃委員會審議規劃,同級政府審批規劃,未經規劃委員會審議通過的規劃,政府不予批準。城市規劃的制度保障開始硬朗起來。 | 近年對城市規劃的持續關注,始終響徹對公眾參與的熱切召喚。尊重公眾的利益表達,改善城市發展規劃,成為社會的普遍訴求。這種持續的輿論效應,使城市規劃的核心問題,似乎全然在此一端。而事實上,不只公眾參與長期欠缺,真正意義上的專家意見,也一直處于郁郁難振的境地,許多專家事實上淪為長官意志的槍手。因此,恢復城市規劃的專業尊嚴,尤其是保障專家論證的獨立自主,成為和公眾參與同樣緊迫的問題。
換言之,這是在權力意志之下,重新培育科學與民主的努力。以廣州城市規劃為例,城市規劃委員會的專家否決權,確認了規劃專家的科學論證,通過票決轉化為現實的決策參與;而城鄉規劃法為在規劃中引入公眾參與明確了法律依據。盡管公眾究竟以何種方式參與,其深度與廣度如何,尚未有統一有效的配套措施跟進,但目前已經展開的規劃公示等環節,已經指明了公眾參與的方向。現實地看,在公眾參與仍然流于形式的情況下,讓專家意見在城市規劃中首先硬起來,這是規劃進步邁出的重要一步。
規劃方案被斃成為常態,正是專家意見得到尊重的表現。這比某些有名無實的高調宣稱,更加來之不易。一方面,因為城市規劃的高度專業性,科學論證顯然需要確認專家意見的重要性,長官意志拍腦袋決策與普通公眾隔靴搔癢,都無助于具體建設臻于完善。另一方面,規劃專家的專業意見,也必定要考慮規劃與環境、社會和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復雜關系,內在地囊括對人居環境、自然環境等公共利益的考量。因此,專家意見的真實有力,是從權力掌控下挽救公眾| 然而,城市規劃的完善格局,最終仍有賴于公眾參與的真正落實。一方面,作為公共政治的公眾參與,可以遏制公權力的壟斷和腐敗,杜絕城市規劃中的行政權力過大,以種種形式損害公眾利益;另一方面,社會政策中的公眾參與,可以在規劃專家的科學論證之外,表達公眾的政策偏好,在城市發展中兌現自己作為主人的權利,還能防止官員權力對專家意見與公眾利益的捆架。在規劃為專家所斃成為常態的今天,唯愿公眾參與也將水漲船高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