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張是武漢市民,家住武昌魯巷,他的工作單位在漢口,對于每天上班時間需要近2個小時的他來說,坐在公交車上的時間實在太痛苦。
“武漢太需要地鐵了。”小張說,長江和漢江把武漢分成了三鎮,每天折返于長江南北的他覺得沒有地鐵的武漢,實在太不方便。
不過,讓小張欣慰的是,武漢規劃的2號線地鐵已經動工修建,建成之后,他上班將會輕松很多。
據了解,武漢地鐵2號線一期工程為全線地鐵,北起漢口常青花園,途經漢口火車站、解放大道,過循禮門后,沿江漢路穿越長江至武昌,經洪山廣場、中南路、武珞路至魯巷止,全長27.73公里,設車站21座。在漢口常青花園設車輛段及綜合基地1座,在武昌中山北路設車場1座,預計2012年建成通車。
“武漢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由七條線組成,總長約220公里,設站182座,車輛基地3個,車場10個,總投資約1000億元。”12月2日,武漢地鐵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武漢計劃近期建設1號線、2號線一期和4號線一期工程。
根據武漢市最新確定的軌道交通線網規劃,到2012年底之前,武漢市將建成1號線、2號線一期和4號線一期工程,線路里程達72公里,形成連通長江兩岸的“工”字型線網。
美國學者屈菲爾有一個著名的“45分鐘定律”:城市的規模取決于人們在其中移動的難易程度,即多數人一次出行不愿花超過45分鐘時間。軌道交通已經成為現代都市人出門的首選交通工具。
商業的生命力源于客流的聚集,地鐵的商業價值就在于能夠充分地將這種客流聚集并轉化為有效的購買力。
由于這樣的原因,武漢市確定了“地鐵+物業”的發展思路,并于2008年5月30日下發了《關于加快軌道交通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武發200812號),提出舉全市之力加快軌道交通建設,明確了軌道交通建設的重要意義和總體要求。
“我們地鐵+物業的模式是借鑒- 一直在“地鐵+物業”模式中徘徊的武漢今年6月也開始出手買地。據了解,武漢地鐵集團與武漢裕大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簽訂《國有土地使用權收購補償協議書》,位于武昌積玉橋新河街的大型國企地皮,被地鐵集團收購。
去年,武漢地鐵便有意復制香港地鐵建設和運營模式,將輕軌二期站場綜合開發列為“破冰之舉”。此次成功收購裕大華地皮,除了小部分用于地鐵通風井建設,主要作為儲備用地,以平衡軌道交通近期建設項目資金,將來可通過土地出讓或者商業開發來實現盈利。
此外,武漢正在建設的輕軌二期西段的漢西一路站等8個站點,則規劃與酒店、商業等物業開發相結合,并配建停車泊位等,乘客下了輕軌即可在車站購物、住宿。
“香港地鐵+物業模式的成功有其特殊性,例如香港中環—金鐘—銅鑼灣地鐵沿線的平均就業密度超過每公頃2000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金鐘與中環地鐵站的中心距離僅800米,其間的辦公樓竟仍然沒有均勻分布,而分別向兩站靠攏,多數建筑到地鐵站的步行距離僅200米。”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具體問題應該具體分析,香港有香港的特點,武漢和香港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類型的城市,盲目照搬肯定是不行的,武漢學習香港地鐵的模式能否成功尚需時間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