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乍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不合時宜的題目,但細說過后,又在情理之中。從國土的用途來劃分,無非就是城鎮和農村兩塊。從產業特點來講,無非就是工、農兩業,以及貫穿和聯結兩業的第三產業。從再生產特點來講,經濟再生產和自然再生產的緊密結合,是農業區別于工業的一個突出特點,只要農業不能規模實行工業式的連續生產,城鄉二元化就不可能消失。這就是城鄉統籌發展的現實基礎。沒有城鄉區別就不存在城鄉統籌。但在具體方法上,現實要求我們從城市做起。
首先從人口來看,統計和測算的數字都表明,全國已有13000多萬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務工經商,湖南省也有600多萬勞力進城,其隨行的人口更多,有的已是兩代甚至是三代人進城了,其中不少的已是兩代人沒下田從事過農業勞動了,而且還有整村、整鄉甚至整縣變為城市人口,就是常說的“城中村”、“城中鄉”、“城中縣”,連同全部土地,全部進了城。
其次從產業來看,由于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工業包括為農村、農業、農民服務的工業,已量集中到城市,農業生產的一些要素如機械、化肥、農藥等也依靠城市提供。歷史上農業和工業、農業內部的農林牧副漁緊密結合的紐帶早已撕斷。相應的就業人員也變成了城市的就業人員。
其三是相適應的農民、農業、農村的收益,如利潤、稅費、消費等,也隨之流入城市。
對于這些已在城||市生活了兩代甚至是三代的人的種種需求,城市責無旁貸,而不是農村的職責。
因此,新一輪農村的改革發展,首先就是城市的黨和政府,要全力解決這些已從農村進入城市的的億萬人的居住、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的問題。
為此,要有一系列的思想解放和政策調整。比如,城市用地土地問題,要從城市居住用地的需要出發,不能通過控制用地——抬高地價——抬高房價——進而讓低收入的進城人員定居城市。又如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一系列問題,都要從城市的實有人口出發。這就是真正地跳出“三農”發展“三農”。在全面推行農業家庭承包以后,鄧小平說農業問題還沒有“破題”,但怎么破,他沒有講。我想,如果我們的城市黨和政府能解決好上述問題,應是有了“破題”性的進步。
基本上解決好進城人口的問題后,農村、農業、農民這一塊就有辦法了。比如,進城農村人口的承包地問題,只要他正式成了城市的人,怎么辦,就有了商量的余地了,這個問題一解決,農業種植業規模經營用地、林地、宅基地、墳地、農業工業化生產方式、糧食安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口的教育醫療養老以及久拖不決的縣鄉機構設置直至地方行政體制改革等一系列苦于難解的問題,就有了迎刃而解的余地。就說城鄉養老,可以說是家頭痛的事,其實并不難,全國60歲以上的人不過一億多一點,不了一年多發出一萬多個億,可這一萬多個億發出去以后,不知帶動多少就業和消費。又說糧食安全問題,在解決進城農民定居城市后,把農村、農業、農民這一塊的各種要素科學地組織一下,人盡其責,地盡其力,物盡其用,湖南省年增產糧食百分之幾,是完全能夠做到的。再說鄉鎮機構設置的問題,進城農民在城鎮定居了,農村留下的只有多少人了、多少地了、多少事了,該如何設置,還用得著爭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