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國家發改委等部門提出的“讓公車每周少開一天”的尾號“非強制限行”倡議近日引起社會強烈關注和廣泛質疑。雖然這個政策本意是通過倡導限行使公車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有一定積極意義,但是在“史上最嚴公車改革”正在逐步深入的背景下,“公車自愿限行一天”顯然離民眾對公車改革的“終極期待”相去甚遠。(2月12日新華網)
質疑:“讓公車每周少開一天”少得了嗎?
提出“讓公車每周少開一天”倡議的方案是由發改委聯合財政部等17個部門下發,要求全國政府機構公務用車按牌號尾數每周少開一天,開展公務自行車活動。發布這一方案的部門真是陣容強大,規格豪華!不過,具體負責牽頭政府機關節能減排的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有關人士對表示,這一方案為倡導性質,并非強制性的要求。
據調查,公車尾號限行并非最近才被提出。2008年8月公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入開展全民節能行動的通知》規定,除特殊情況外,要求公務車按牌號尾數每周少開一天。
人們還發現,與“公車自愿限行”相比,北京等地方緩解擁堵對私家車等社會車輛采取的是強制限行,一天最高的“限行成本”高達400元(早七點到晚八點最多可以被罰4次,每次100元)。
此方案一出,便廣受質疑,其實際效果更是普遍不被看好。人們擔心這一“非強制”政策不過是一紙空文。從前些年國家部委支持而地方卻限制小排量汽車等政策落實情況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監督和處罰手段,出發點再好的政策也往往會被架空或者扭曲而失去應有的效力。
由此可見,這一政策方案不僅缺乏可行性,同樣缺乏公平性。這么多部門興師動眾地推出這樣一項缺乏可行性的政策措施,又怎能避免被批評為一種隔靴搔癢的懶政行為。
癥結:特權意識太重致公車過濫
公車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節能減排節支,既然政府機關公車可以每周停駛五分之一,那就證明這部分公務車運力是“冗余”,就應當順應公車改革的深入果斷拍賣處置。僅僅限行不過是資源的閑置和浪費,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公車數量膨脹、開支高昂的頑疾。與限行相比,公車改革更應當限量、限支出和限特權。
從領導級別配備,到貨幣化補償,再到醞釀取消各部門公務用車,回顧我國近20年車改歷程,大多數改革最終不了了之,少數能夠執行的改革要么是頭痛醫腳,不見療效,要么是反而加重了財政負擔(如有些地方車改后既領了補貼,公車也還是照樣開)。
“中國的鄉鎮一級干部就有專車,公車費用占到了整個行政經費的20%到25%,老百姓意見非常大”(全國人大代表葉青語)。可見公車泛濫到了何種程度。公車的泛濫,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特權的泛濫。公車改革的主題就是要“減少公車數量及運行成本”,把公車數量及運行成本控制在一個合理范圍。因此,人們普遍認為,公車改革,限量才是治本。
世界上許多國家對公務配車和公車標準及適用范圍有嚴格規定,一般只有內閣部長以上人員才可以配備專車,但也僅限于執行公務,下班以后的私人活動一般乘用私家車,并且官員的配偶或親屬通常不可以使用公車進行私人活動。如香港特區政府有公務員近17萬人,僅香港特首加上終審法院的首席法官、立法會主席等20余名公職人員可以享有專車待遇。而且,公車車號全部公開。
事實證明,公車管理并非“世界性難題”,也不是什么“歷史性難題”,公車改革之所以總是“只聞雷聲,不見下雨”,都是特權意識作祟,領導們割舍不了屁股下的榮光。什么時候領導們的特權意識少了,執政為民的思想多了,就會狠下決心,嚴令限制公車數量和使用范圍,公車改革成功之路就會很快實現。(文/舒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