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型城市化的改革試驗,武漢城市圈如何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實現1+8>9,將成為中部崛起創造戰略高地,也為全國區域經濟一體化探索科學發展之路。如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當地有關部門和專家詳解武漢城市圈有七個方面的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需要破解,綜合配套改革將從建立七個方面新的體制機制著手。
“一體化”效應初現
武漢城市圈是指以武漢為圓心,周邊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個城市構成的區域經濟聯合體。面積不到全省三分之一的武漢城市圈,集中了湖北省一半的人口、六成以上的GDP總量,不僅是湖北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也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自200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設武漢城市圈的重大戰略決策以來,“1+8”城市協調發展的各項工作一直在扎實推進之中,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態勢已經形成,其帶動輻射作用日益增強。
根據省政府審定通過的《武漢城市圈總體規劃》, “十一五”至2020年期間,武漢城市圈發展的戰略定位是以長江經濟帶為主軸的東西部互動發展的關鍵接力點和加速器,內陸地區的先進制造業高地和現代服務業中心,促進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重點是實現“五個一體化”,即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產業發展與布局一體化、城鄉建設一體化、區域市場一體化、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體化。
武漢通往圈內各城市的8條高速出口公路等一批重大項目將相繼續建成。2005年武漢鋼鐵集團與鄂州鋼鐵公司實現了資產重組,成立武鋼集團鄂州鋼鐵公司;大商業企業則以連鎖經營為依托,設點布店,發展迅速,目前武漢市商業企業在周邊八市發展連鎖經營網點92個。產業發展上出現了“雙遷模式”,即生產基地遷往周邊,周邊地區“總部”遷往武漢。
市場一體化的“聚群效應”初步顯現。據統計,武漢城市圈四年來帶動全省經濟發展的“龍頭”作用初步顯現。去年武漢城市圈實現生產總值達到4598.94億元,比上年增長13.5%,高出全省平均速度1.4個百分點,占全省生產總值的61.3%。
融城破壁“七道坎”
武漢市發改委主任龍正才說,經過幾年的探索,武漢的龍頭作用日益顯現,武漢城市圈綜合實力不斷增強,但進一步發展也面臨著諸多矛盾,體制機制性障礙尚未實質性破除。
一是在產業發展方面,結構性矛盾突出。由于地方政府考慮到GDP、財政收入及擔心稅收流失等等,產業一體化尚有不少困難。城市圈內存在一定的低水平競爭,產業結構上既重復布局,又缺乏配套性、延伸性,區域內難以形成大的優勢產業鏈。
二是自主創新方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科教資源整合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風險投資機制,以及高新技術企業的成長促進機制,都有待進一步建立和完善。
三是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城市圈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有待創新,城際公共交通、電信運行機制等還有些體制障礙需要突破,比如過去曾設想在武漢城市圈推行城際公路交通收費“一卡通”,9市的電話通信實現“一個區號”等,都因為涉及到一些部門利益、人員安置等問題,到目前還沒有落實。
四是資源節約、環境保護方面,壓力增大。武漢市及周邊部分城市屬于老工業基地,產業結構偏重型化,經濟增長方式較粗放,能耗較高,排污壓力較大,節能減排的任務重。
五是在城鄉發展方面,武漢城市圈內城鄉二元結構比較明顯,在戶籍、就業、教育、醫療等方面還存在城鄉分割現象。
六是在區域協調合作方面,武漢城市圈差異性大。武漢市“一城獨大”,周邊城市經濟實力普遍較弱,短期內還難以與中心城市形成分工協作關系,地方利益的影響,使區域協調機制必須進一步強化和完善。據統計,2006年武漢國內生產總值超過2590億元,其他8市合計只有2007億元,沒有一個超過400億元。
七是建設統一市場存在體制障礙。在金融、土地、勞動力、產權轉讓等方面還難以形成區域統一的大市場。
兩型社會“七重門”
湖北省在初步擬定的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框架方案中,提出試點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綜合配套改革試點,消除影響武漢城市圈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的整體協調,為此試驗區改革將完成七大任務:
?。剿鹘⒔y籌區域產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重點是優化產業布局,改善產業配套環境,建設一批特色產業基地,形成產業鏈和產業體系,實現產業一體化發展。
--探索建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完善區域創新體系。重點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使區域科技創新優勢變成強大的經濟發展優勢。
?。剿骷涌彀l展現代服務業的體制機制,優化區域經濟結構。重點是轉變思想觀念,放寬市場準入,消除體制機制障礙,突破性發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
?。剿鹘⒒驹O施共建共享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的體制機制,完善區域公共服務功能。重點是推進現代城市規劃、建設、營運、管理體制創新,加快城市公用事業管理體制改革,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探索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體制機制,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重點是完善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管理體制,加強制度約束,加大環保投入,建立健全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的市場運作機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晟瞥鞘腥ν恋刭Y源管理體制,探索節約和集約用地的新型城市化發展模式。重點是統籌工業化、城市化進展,加大土地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建立工業用地、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與人口轉移、農業農村用地減少平衡機制,促進集約用地。
--探索城鄉統籌發展機制,實現城鄉協調發展。重點是推進戶籍、就業、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改革,促進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