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廣州市農業與農村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3頁

  “十一五”時期是我市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我市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沖刺階段。為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指導,加快推進農業戰略轉型,切實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服務都市的能力,加快具有廣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特制定本規劃。 
  一、“十五”回顧 
  “十五”期間,我市農業和農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這一主線,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快中心鎮建設,努力增加農民收入,農業和農村工作取得顯著成效。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220.8億元,農業增加值130.2億元,分別比2000年增長了26.9%、23.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7080元,比2000年增長了36.8%,“十五”期間年均增長6.5%。廣州農業繼續在全國大城市中保持前列,廣州農村向全面小康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十五”期間,累計完成80萬畝農田和魚塘的標準化改造,耕地單位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新增或改造綠地面積80.6平方公里,初步構建起“林帶+林區十園林”的城市森林生態體系;完成堤岸防護、堤圍加固及河涌整治588.4公里,水庫除險、水閘加固工程108宗,水利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科技水平明顯提升,農技推廣力度不斷加大,農業效益和綜合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十五”期間,單位面積耕地農業產值年均遞增11%,農業勞動生產率年均遞增6%。我市以占全省6%的耕地面積,創造了約占全省10%的農業總產值。 
  (二)都市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蔬菜、花卉、水果、水產、農林牧漁服務業等優勢產業快速發展,綠色、無公害和名優農產品比率大幅度提高。觀光休閑農業等新興都市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種子種苗等服務型產業漸成氣候。通過加強基地的規劃建設,強化市場引導,農業區域布局進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了第一圈層畜牧、水產業轉移和二、三圈層優勢產業基地布局,具有廣州特色的“林帶+林區十園林”城市森林體系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市綠地“北多南少、東西更少”的狀況,農業空間布局在“三個圈層”的基礎上向多功能組團式的方向發展。 
  (三)農業產業化經營進一步發展 
  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50家,其中國家級和省級龍頭企業分別達到3家和8家,市級以上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增加到20個,農業規模化經營面積65萬畝,較為規范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44家。高標準建成花卉、生豬、蔬菜、水產四大中心批發市場,初步形成了中心批發市場、產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協調發展的農產品流通體系。在龍頭企業帶動下,農產品加工出口不斷發展,2005年,全市農產品銷售到138個國家和地區,出口總值達4.83億美元。 
  (四)科技興農成效進一步發揮 
  通過扶持關鍵領域技術創新、加強公益性技術推廣等手段,農業科技產業快速發展,科技興農取得顯著成效。2005年,全市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科技貢獻率、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70%、52%和90%,均位居全省前列。園藝作物工廠化育苗、種雞人工受精等一批先進適用技術得到廣泛應用,畜牧、水產種苗產業快速發展,特種水產、瘦肉型豬、白鴿種苗市場份額大幅提高。農業機械化和設施化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勞均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2.6千瓦。 
  (五)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進一步提升 
  農業標準化初見成效,初步建立了較為完整的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建成市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區26個,制定了160多項地方標準,農業龍頭企業和重點產業基地基本應用了標準化技術,有369個基地獲得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185個農產品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產地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0%以上。市級、區(縣級市)監測中心、批發市場、農業企業四級農業標準與質量檢驗檢測網絡逐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有較大提高。 
  (六)農村城市化進程加快 
  通過鎮村撤并,拓寬了中心鎮的發展空間,至2005年底,15個中心鎮(不含萬頃沙鎮)除花都區花東鎮總體規劃正在編制外,其余14個中心鎮已全部編制完成,其中花都區獅嶺鎮等11個鎮的總體規劃已經市政府批準。隨著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中心鎮投資環境日益改善,集聚和輻射效應初步顯現。在2003年全市行政村基本實現了通電、通水、通電話、通水泥路和通有線電視的基礎上,“五通”工作重點向中心鎮的自然村延伸,農村生產和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青山綠地工程初見成效,具有廣州特色的“林帶十林區十園林”的城市森林體系框架初步確立,城鄉水利防災減災工程穩步推進,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斷提高。“青年農民培訓工程”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順利推進,“十五”期間通過培訓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超過10萬人。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事業全面推進。 
  (七)農民收入穩定增長 
  全面落實農村稅費改革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轉移支付力度,提前實現全面免除農業稅和農業特產稅,全面清理了涉農稅費,農民稅費負擔大幅度減輕。落實稅費改革各項配套措施,精簡鄉鎮機構,鄉鎮個數由66個減少為34個,有效節約了農村基層行政管理成本。“十五”期間,農民收入穩定增長,收入結構進一步優化,工資性收入年均增長15.2%,2005年達到4217元,占農民收入的60%;我市于2004年比全國提前兩年取消了農業稅,農民負擔持續減輕,農民收入、負擔的“一增一減”,使我市農民人均收入比“九五”期末增加了2000元以上。 
  二、“十一五”發展環境 
  當前,我市都市型農業發展方興未艾,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城市化、工業化步伐加快,農業和農村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發展既迎來重大機遇,也面臨嚴峻挑戰。 
  (一)有利條件 
  1.宏觀政策十分有利。中央關于“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明確把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當前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推進農村城市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通過“三化”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決定;市委、市政府圍繞貫徹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等有關精神制訂的一系列扶農促農政策措施,為加快廣州農業和農村發展營造了十分有利的政策環境。 
  2.發展基礎比較堅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經過近十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我市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農業和農村穩定發展,農業現代化綜合評分達到72.8分,規模化、專業化、市場化、機械化水平、土地產出率等重要指標達到或超過標準值,為“十一五”期間加快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創造了現實條件。 
  3.農業地位愈加重要。農業增加值只占全市GDP的2.5%,但以農產品為原料的加工業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24%,農產品銷售額約占全市商業零售總額的20%,農業承擔著保障農產品供給和支撐生態體系的重要任務,在建設山水生態城市和現代化大都市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 
  (二)面臨的挑戰 
  1.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薄弱。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量仍然不足,對農田路網、排灌設施等直接用于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的投入比重偏小,設施農業發展滯后。農業重大病蟲害風險增大,農業防控體系不夠健全,防控力量也比較薄弱。 
  2.資源與市場雙重約束的矛盾加劇。一方面,耕地資源不斷減少,農業勞動力素質提高緩慢,農業發展的資源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農產品市場的全面開放,對我市農產品市場份額‘形成沖擊,農業企業開拓外埠市場的能力不強。 
  3.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待提高。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仍占較大比重,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仍然不高;龍頭企業的創新能力、經濟實力與全國的重點農業龍頭企業還有一定差距,輻射和帶動農戶的能力不強;有影響的品牌不夠多,精深加工產品仍比較少;農產品綠色通道有待建立;科技創新和應用未適應新時期農業發展的要求。 
  4.城鄉差距仍在繼續擴大。農民非農就業的機會不充分,農民增收的渠道不寬,城鄉差距仍在擴大;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明顯滯后,在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社保等方面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