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推進農業基地化、企業化和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結構轉型升級。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吸引國內外企業投資我市農業,興辦農業生產、加工基地,大力推進農業基地化、企業化、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壯大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培育、扶持農業企業、農業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以及規模大戶,加快蔬菜、花卉、水果、水產、畜牧、種子種苗、休閑觀光農業等優勢產業形成規模效應,積極穩妥地發展觀賞魚、觀賞鳥、特種養殖等特色產業和以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及木本花卉為主的林業生態產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推動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充分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綜合農林牧漁生產經營活動及農家生活、鄉村文化,規劃和發展若干“廣州農業一日游”路線。加強規劃,高標準做好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和重點產業基地的規劃建設,積極引導分散農戶通過加快土地流轉、組建專業協會和發展“一村一品”等方式實現區域化、專業化、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推進各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建成若干分工合理、生態和諧、特色明顯、產業配套完善、競爭力強的優勢產業帶和產業板塊。
3.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整合省、市農業科研資源,完善農業科技研發機制,加強對良種繁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質量安全、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保鮮加工、工廠化種養、農業污染控制技術等關鍵領域的科研攻關,加快農業關鍵領域的技術創新,大力推廣使用先進適用農業科學技術和新型農業機械裝備。培育現代化經營主體,引導龍頭企業加強合作,扶持、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4.改革農業技術推廣體制,加強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以科研院所及大專院校為依托,以產業化經營的公司+基地+農戶為載體,以市、區(縣級市)農業主管部門、鎮農技站為推動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重點抓好新品種、標準化技術、無公害種植技術、健康養殖技術等關鍵技術的推廣,推動科技進村入戶。構建高效農村信息服務體系,推動農業信息服務向基層延伸,向農業生產前、產中、產后延伸,采取“電視、電話和電腦絡網合一”的綜合服務方式,直接面向“三農”提供信息服務。引導企業與農戶建立更穩定緊密的合作關系,大力發展協會和中介組織,圍繞農業優勢產業和產品發展農業行業協會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5.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突出產地環境監測、投入品質量監管、生產技術規范及市場準入等關鍵環節,重點建設農業標準體系、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體系、農產品認證體系,以及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圍繞優勢產業,加緊制定主要農產品的品質、外觀、加工、等級、包裝、保鮮和安全衛生等方面的系列標準,制定相應的標準技術操作規程,加強標準化技術的宣傳、培訓和推廣。建立和完善動植物疫情報告、預警和預防機制,加強動植物疫情監測,強化產地防疫檢疫,嚴防重大動植物病蟲害和外來有害生物入侵,建立健全動植物病蟲害預防與控制體系。保護農業生態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大力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農藥減量使用、作物合理輪作等先進適用農業技術,降低病蟲害發生風險。加強病蟲害防治技術創新和推廣,加快發展疫苗和生物農藥產業,完善病蟲害防治的公共投入機制和重大疫病撲殺補償機制。重視農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市場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管理,加大執法力度,實施綜合執法,建設規范有序的農業市場體系。
(二)統籌城鄉發展,建設具有廣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和諧可持續發展。按照分類指導、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首批先抓100個示范村建設,2007年擴大到500個村,然后全面推開,帶動全市新農村建設。大力推進“兩規”、“三清”、“四有”、“五通”,整治改善村容村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營造農村良好的人居環境。一是編制“兩規”,即新村建設規劃和舊村改造規劃,采取政府引導、統一規劃、政策扶持等措施,推進農村住宅建設規范化、特色化,做到經濟實用、整齊美觀。二是開展“三清”,即清衛生死角、清溝渠池塘、清亂搭亂建。三是實現“四有”,即有排污處理系統、有環衛設施、有村民公園、有綠化林帶。四是推進“五通”向自然村延伸。加快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改革戶籍制度,完善城鎮功能,營造中心鎮適宜創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和產業集聚、人口集聚功能,有效引導農村勞動力轉移。
2.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范圍,促進各項公共事業向農村延伸。加大各級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力度,統籌城鄉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全面完成農村通水泥路、通水、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的工作,努力實現村村通農業信息和公共汽車。將基礎教育重心向農村地區轉移,全面完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生活設施改造、義務教育“五0班額”、農村中小學“新裝備”、普通高中“擴容促優”和“強師興教”五項工程。加強農村公共衛生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加大中心鎮醫院升級改造力度,改善鎮、村衛生站醫療條件,繼續擴大農村合作醫療覆蓋面,基本建立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3.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應保盡保”。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逐步探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與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逐步提高對重大疾病統籌基金的補貼標準。積極探索“土地換保障”的新型農村保障機制,切實解決離土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
4.重視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按鎮有綜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要求,加大公共文化建設力度,完善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豐富綜合文化站、文化活動室內容,鼓勵農村中小學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定期向就近農民群眾開放,加強對農村文體活動的引導幫扶,采取群眾喜見樂聞的方式,加強農民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和法制教育,不斷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5.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促進民主管理。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加強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增強農民民主意識,完善村民自治機制。強化村“兩組”(民主理財小組、村務公開監督小組)和“兩會”(村民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建設,完善以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主要內容的村級民主管理體系,讓農民群眾真正享有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三)增加農民收入,逐步縮小城鄉差距
1.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加大政府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的保護,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措施,完善以種糧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購置補貼為主的對農民直接補貼制度,對新品種新技術示范推廣、沃土工程等公益性推廣項目實行專項補貼。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引導農民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幫助開拓市場,全面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建立農業支持保護體系,建立起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農業科技、優良品種,以及檢疫、防疫、檢測,產前、產中、產后等系列化服務。加快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信貸支持,擴大對農民小額貸款范圍,著手研究和加快恢復農業保險試點,從點到面逐步建立健全農業風險保障機制。
2.完善各項配套措施,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進一步落實減輕農民負擔工作責任制,加強對農村各種收費項目和收費行為的監管,完善涉農價格和收費公示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酬勞的議事程序、議事范圍、審批程序等工作,防止農民負擔反彈。完善農村稅費改革后的配套措施,加強財政轉移支付和各種政策補貼的監管,確保資金足額落實到村到戶。逐步將農村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管理納入市政建設、管理范疇,減輕農民的公共事務負擔。
3.完善農村土地制度,推動土,地合理有序流轉。進一步完善土地征收、征用的程序和補償機制,切實保障農民利益。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政策的基礎上,根據自愿、依法、有償的原則,推動農村土地加速流轉,促進土地向種養能手集中,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創造條件。建立完善農業土地流轉信息體系和經營權交易市場體系,加快土地要素市場化進程。全面推進村級集體資產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實行資產折股量化到人,農民按股分紅。
4.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大對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的投入,完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公共職業技能培訓及就業服務體系,著力提高農村勞動力從事第二、三產業的職業技能水平。對已實現轉移就業、待轉移就業、新增農村勞動力實行分類分級培訓辦法,不斷鞏固、提高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效果。加快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服務網絡,強化農村就業服務,形成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新機制。
六、重點建設項目
圍繞建設優質高效、生態優美的都市型現代化農業和具有廣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十一五”期間重點抓好農業基礎設施、都市農業示范區、重點產業基地、農業科技研發與創新等22個項目建設(詳見附表),投資估算1,208,79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