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都市型現代農業為主線,加大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力度,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加強科技和體制創新,推動都市農業向基地化、企業化、產業化、現代化轉型升級,全面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統籌城鄉發展,抓好鎮村的經濟社會文化建設,擴大公共財政對農村地區的覆蓋面,推動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較大幅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面改善農村面貌。
(二)基本原則
1.城鄉統籌原則。加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力度,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和諧發展。
2.可持續發展原則。注重資源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3.市場導向原則。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利用廣州的市場、技術、資金和品牌優勢,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產品。
4.科技創新原則。充分發揮廣州的綜合科技優勢,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加強農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5.制度創新原則。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以市場為取向,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農業發展機制和管理體制。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
運用工業化手段和產業化經營方式發展農業生產力,促進農業向優質高效安全的效益型農業、技術先進創新能力強的科技型農業、資源可循環利用的節約型農業、田園風光優美空氣清新的生態型農業、服務功能多元化的服務型農業轉型升級。初步建成若干個具有產業聚集、人口聚集功能示范效應的中心鎮,力爭農村地區村容村貌明顯改善、農村居民人均享有公共服務設施水平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基本框架形成,與現代化大都市和諧發展的、具有廣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初步建立。
2.主要目標
根據建設具有廣州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十一五”期間要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基本完成集中連片農田、魚塘標準化、近郊蔬菜種植結構優化調整和城鄉防災減災工程,完善城市森林體系,進一步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培育壯大80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加快蔬菜、花卉、水果等優勢產業和優勢產品發展,推進優勢產業基地化、集約化和規模化;高標準建設30個都市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和完善較大規模的15個蔬菜基地及20個專業村、10個水果基地及20個專業村、10個花卉基地和10個漁業基地,改造或新建50個畜牧小區或畜牧場,確立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架構。著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應用,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城市服務和輻射功能日益增強。“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業經濟平穩運行,農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年均分別遞增3%以上,農業總產值力爭繼續占全省總量的10%。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初見成效。大力實施“城市支持農村、工業反哺農業”戰略,積極推進“城市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逐步鋪開生態文明村建設,較大程度改善農村地區生產生活環境。加強農村水環境建設,注重農村水污染防治,保護水資源。全面完成農村通水泥路、通水、通電、通電話、通有線電視的工作,努力實現行政村和有條件的自然村通公共汽車,行政村通農業信息,初步建立起較為完善的農村社會公共服務體系,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到2010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5%以上,籌資水平達到人均100元以上;農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和覆蓋面進一步提高,農村“五保戶”供養機制健全完善,使新農村建設成果惠及最廣大農民群眾。
——農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十一五”期間,全市農業從業人員減少25萬人,年均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7萬人左右,基本完成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到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按現行價計算),年均增長7%以上;農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40以下。
四、產業發展和區域布局
(一)產業發展
種植業:在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基礎上,加快蔬菜、花卉、水果等優勢產業的發展。
——糧食:切實保護好基本農田,大力推進基本農田標準化建設,加強中低產田改造,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調整優化糧食種植結構,調減水稻生產,適度發展甜玉米、馬鈴薯、番薯等旱糧作物。推進科技進步,重點抓好絲苗米、甜玉米等良種的選育攻關和示范推廣,提高良種優質率和栽培技術水平,提高機械化耕作水平。
——蔬菜:加大重點蔬菜基地建設力度,調整優化近郊蔬菜種植結構,推進蔬菜基地向中遠郊轉移,形成合理的蔬菜基地分工與布局。新建設20條蔬菜專業村、5個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和出口蔬菜基地。加快菜田設施化、生態化建設進度,加強標準化技術示范推廣,提高蔬菜生產標準化程度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高綠色和有機蔬菜比重。加快良種和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培育發展一批保鮮、速凍、脫水和深加工蔬菜企業,發展蔬菜物流配送中介,開拓國際國內市場。
——水果: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果園經濟效益和水果綜合生產能力。優化品種結構,加快荔枝等大宗水果品種改良,適度發展加工型水果。培育一批優勢產品、特色品牌和果品保鮮加工企業,促進水果產業化經營。因地制宜發展20個以嶺南特色小水果和亞熱帶水果為主的專業村,促進品種多樣化和特色化。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水果基地采取“以生產促旅游”的模式,有規劃地發展果漁結合、果花結合等多種形式的休閑觀光業。
——花卉:瞄準國內外市場,重點發展觀葉植物、高檔盆花、出口盆景、冬春季鮮切花四大類優勢特色花卉生產。搞好規劃、優化布局,擴大規模,初步形成10個區域化花卉產業基地。積極發展花卉流通和包裝儲運等相關產業,完善產業鏈,形成花卉的產業優勢。以標準化、設施化、生態化為核心,提高產品質量,推進產業升級。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出口競爭力的新品種,壯大一批花卉種子種苗繁育企業,提高花卉種質創新能力和優良種子種苗生產比重,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和產業輻射能力。
林業:圍繞城市生態環境改善,重點建設23條道路景觀林帶、蓮花山一南沙海岸防護林基干林帶,構建城市生態安全及林業減災防災體系。以城區為核心,結合生態公益林建設,建設16個森林公園、2個自然保護區和4個濕地生態區,不斷提高全市林木綠化率和城區綠化覆蓋率。定向改造低效林25萬畝,抓好林相改造,有效提高林分質量。配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抓好200個村的風景林(風水林)建設。加強數字林業信息平臺和森林防火裝備建設,增強森林資源安全保障能力。
畜牧業:改造或新建50個實行果畜結合、適度規模養殖的生態養殖小區,改善養殖環境,加強畜禽排泄物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推進畜牧生態化建設。大牲畜生產要淘汰農戶散養方式,引導上規模養殖場向企業化、工廠化、生態化養殖轉型。家禽養殖業要瞄準中高檔市場和出口市場,通過改進品種、飼料、養殖方式,發展有特色有競爭力的雞、鵝、鴨、鴿品牌產品。做大做強禽畜種苗產業,提高種質創新能力,增強供種能力,形成全省或華南地區的優質畜牧種苗中心。積極發展肉類加工等相關產業。
漁業:高標準整治連片魚塘12萬畝,建設一批專業化、規模化、設施化水產養殖基地,提高水產的綜合生產能力。加快發展名特優水產養殖業及觀賞漁業、苗種產業、遠洋漁業、水產加工出口業等高附加值產業。轉變水產養殖模式,大力推進標準化養殖和健康養殖,確保水產品安全。
觀光休閑農業:按照“統一規劃、規范經營、有序發展”的原則,把農業科研和生產活動與旅游觀光有機結合起來,綜合利用田園景觀、自然生態及環境資源及農家生活、鄉村文化,積極發展農業旅游。規劃建設6—8條集生產、觀光、休閑、品嘗、體驗、教育于一體的“廣州農業一日游”路線。
其它產業:積極發展種子種苗、觀賞農業、特種種養業以及農業投入品產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農業產業。大力發展種子種苗產業,扶持和壯大擁有優良種質資源,主導產品繁育技術領先的苗種企業,提升我市種子種苗科技創新能力和市場占有率。積極穩妥地發展壯大觀賞魚、觀賞鳥、寵物等觀賞農業產業和鱘魚、娃娃魚、鱷魚等珍稀、特種養殖產業,以及藥用、保健、美容等專用功能的農產品生產。適度支持擁有自主創新能力、技術先進適用的生物農藥、動物疫苗、配方有機肥、飼料、配方基質等涉農產業,提高我市農業投入品產業的科技含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二)區域布局
根據都市型現代農業特點,圍繞服務生態廣州建設、服務大都市生態文明發展的戰略目標,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構建以河流、山巒為紐帶的,與都市、村鎮、工業區布局相銜接的,“組團式網絡化多板塊”的都市型農業空間架構。依照自然地理特點和經濟社會條件,全市農業總體上分成五大組團,每一組團由各具特色的都市農業板塊組成。
1.北部山地丘陵農業組團:包括從化,增城、花都北部以及蘿崗九龍等地。重點建設以嶺南特色水果、綠色有機蔬菜、生態林業、生態畜牧業、“高山”花卉、鮮切花、特種水產養殖、休閑度假農業、農產品加工等優勢產業板塊為依托的生態型、效益型、節約型都市農業。
2.南部濱海農業組團:包括番禺和南沙。重點建設以咸淡水養殖、觀葉植物及綠化苗木、無公害蔬菜、亞熱帶特色水果、休閑觀光農業等優勢產業板塊為依托的效益型、生態型、節約型都市農業。
3.西部平原農業組團:包括花都西部、白云西北部。重點建設以水產養殖及加工、高檔花卉與盆景生產、無公害蔬菜等優勢產業板塊為依托的效益型、出口型都市農業。
4.東部平原農業組團:包括增城中部、南部。重點建設無公害蔬菜、優質水產養殖、絲苗米生產加工等優勢產業板塊為依托的效益型都市農業。
5.中部城鄉結合區農業組團:包括荔灣西部、白云中北部、羅崗九龍南部、海珠南部、番禺北部,重點建設種子種苗、花卉水果種植、觀賞魚及觀賞鳥養殖、休閑體驗農業、農產品物流業、農業服務業等優勢產業板塊為依托的效益型、科技型、服務型都市農業。
五、主要政策措施
(一)加快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1.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全面完成城鄉減災防災工程和青山綠地工程,結合都市農業結構調整,加快對集中連片的60萬畝農田和12萬畝魚塘進行標準化整治,以及對規模畜牧基地進行升級改造,建立健全我市農業氣象監測、城市森林生態監測、海洋環境監測網絡,加強氣象災害的預測預報和氣象信息服務,開展作物遙感面積估測、產量預計、農業干旱監測、病蟲害預報等工作,進一步提高農業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確保基本農田總量動態平衡。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大力發展節約型、生態型農業,促進農藥化肥減量使用和農業節能增效。加快海洋信息化建設,提高對違法用海、海洋污染、海洋災害等事件的預警預報能力。加大海洋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投入,確保海域生態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