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理论电影在线_日韩视频一区二区_一本色道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_香蕉综合视频

傳統農區如何走農業現代化道路

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對于基礎相對薄弱但又要承擔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重任的傳統農區而言,創造性地走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不僅是提升農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也是加快現代化進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 
    農業現代化的重點和難點都在傳統農區 
    從當前我國的實際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在于如何加快相對薄弱的傳統農區現代化發展進程。傳統農區一般比較區位較差,在參與國際分工和接受區域外乃至海外資金、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輻射的方便程度上較弱,且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消費需求有限,自主研發條件和能力相對較低,交通、通信等工業化基礎條件較差,現有大型企業數量少、所占比重低,傳統工業比重高,產業組織分散,工業企業效率低,對農業的帶動作用有限。加之農業比重大但底子薄,市場發育不充分,工業生產的產業鏈條較短、層次低,工業產品競爭力較弱等制約了傳統農區農業現代化進程。 
    考察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三種類型便可發現,傳統農區不僅缺乏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資源推動型所需要的資源優勢,也缺乏以歐洲為代表的技術推動型所需要的科技優勢,而且缺乏以日本、以色列為代表的政府推動型所需要的財力優勢,所以對傳統農區而言,并沒有現成的固定模式可以因循,只有從實際出發,準確把握現實狀況和比較優勢,選擇適宜的發展路徑和模式,這也在客觀上加大了傳統農區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難度。 
    河南農業現代化實踐的啟示 
    盡管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路徑和模式有多種選擇,但是對于同為傳統農區的河南在推進農業現代化的探索,對其他傳統農區不無啟發和借鑒意義。作為傳統農業大省,河南近年來在農業向更高水平發展、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的同時,成功地走出了一條沒有以削弱農業的基礎地位為代價的農業地區加快發展的新路子。對其他傳統農區具有重要的啟示: 
    第一,全面把握一個內涵。實現農業現代化是我國農業發展長期追求的目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必須首先全面把握其科學內涵和實質要求。對于傳統農區而言,既要立足區情,又要遵循世界農業現代化的普遍規律;既要切實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又要增加農民收入、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既要廣泛運用現代農業科技裝備、新的生產要素和現代經營管理等手段,又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調控的作用;既要著眼于全面提高農業的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又要將傳統農業逐步發展成農工貿緊密銜接、產加銷融為一體、多元化的產業形態和多功能的產業體系。 
    第二,同時兼顧兩個目標。根據“十一五”規劃綱要,到2010年末全國耕地面積必須守住不低于18億畝這根“紅線”,而2006年,全國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直逼18億畝的“紅線”。與此同時,到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也是我國政府既定的一個目標。基本實現工業化是全面小康的核心,而18億畝耕地“紅線”關乎國家糧食安全,兩個都是不可動搖的目標。那么,“兩個不可動搖”如何兼顧?道路只有一條,那就是節約集約用地。首先,必須認識到,這兩大目標并不矛盾,保護耕地,不是反對用地,反對工業化、城市化,而是說要合理用地、科學用地、文明用地。其次,要看到,目前我國的存量建設用地普遍是粗放利用,有的甚至是閑置浪費,再開發、再利用的潛力很大,要以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為主線,推進“布局集中、用地集約、產業集聚”。再次,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耕地減少很難完全避免,要通過土地整理等途徑進行保護、開發,實現動態平衡。 
    第三,妥善處理三個關系。一是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對于傳統農區而言,必須依據區情選擇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用工業化思維謀劃農業,用工業化理念經營農業,用工業化成果武裝并反哺農業。否則,只會重走東部地區以削弱農業基礎地位為代價的工業化路徑。二是發展工業與經營農業。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河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圍繞農字上工業,上了工業促農業”等一系列部署,并連續在3個五年計劃中把食品工業作為支柱產業來培育。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河南出臺了一系列支持、鼓勵食品工業發展的政策措施,走出一條在農業穩定增產和農民持續增收基礎上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路子。堅定不移地堅持“以農興工、以工促農、農工互動、協調發展”,這是許多傳統農區農業現代化的不二路徑。三是市場機制與政府調控。政府要作為組織者和推動者,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和服務,引導生產要素向優勢農產品生產行業和區域集中,形成專業化、規模化、特色化的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綜合產業帶。當然,政府的調控不能替代市場機制的作用,而要按照國民經濟和農業發展的規律,在發揮市場基礎性作用的前提下,推動相關服務體系的完善和產業的集聚融合。 
    傳統農區農業現代化須注意的問題 
    第一,農業基礎地位不容忽視和弱化。傳統農區的特殊區情,決定了其農業基礎地位不但不容忽視和弱化,相反,必須高度重視和強化。為此,要深化對農業多功能性的認識,拓展農業之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多重功能和多種產業形態,將傳統的農業與二、三產業間被割裂的聯系重新聯結起來,構建現代大農業產業體系,擺脫弱質低效的局面,促進農業與國民經濟其他各大部類之間的協調發展。要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把農業發展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要樹立全球化視野,將農業發展置于全球化和市場化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著力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和質量。 
    第二,農民的主體地位必須尊重和強化。農民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必須尊重和強化農民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要在市場準入、融資條件、政策支持等方面創造平等競爭的環境,支持農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則發展多種形式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和集約化水平,促進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經營的一體化、服務的社會化。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毫不動搖的前提下,通過改革破除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各種體制性障礙,加快創新農業經營體制,完善農業市場體系,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積極引導各類資本投入農業和農村,不斷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第三,農村的“空心化”傾向必須遏制。近些年,在農村形成經濟意義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義上的“空心村”:前者指大批農民工的進城,而且都是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青壯年勞力,剩下的則基本都是老弱病殘和婦女兒童;由于比較利益驅使,部分農民“主動失地”,尤其在一些城郊農村更為明顯,這是一種經濟意義上的“空心”,更多時候,往往是兩種意義上的“空心村”交織并存,并且在已轉移出去的農民工中,由于在城鄉間輾轉的體悟,其后代已對“務農”產生了或多或少的排斥心理,農村面臨被“空心化”的危險。對此,要始終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方略,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鞏固、完善、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加大對農業、農村和農民的投入力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和WTO規則要求的支持保護體系,加大農業農村生態保護力度,促進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

百分百考試網 考試寶典

立即免費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