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湖北的采花毛尖被稱為全國茶葉市場的一匹黑馬。
采花毛尖僅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實現了從地方名牌向全國名牌的跨越,茶葉大省湖北由此結束了沒有全國名茶的歷史。成功的品牌運作使湖北茶葉擺脫了原料輸出的微利狀態,茶葉企業的經濟效益和茶農的收入快速提高,湖北茶葉產業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采花毛尖的成功并非個案。日前,國寶橋米、福娃牌大米、安琪牌酵母等11個農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稱號。長期困擾湖北農產品的"有品名、無品牌"、一品多牌、惡性競爭、市場占有率低等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品牌經營給湖北新農村建設插上了一雙有力的翅膀。
培育品牌興企惠民
湖北是茶圣陸羽的故鄉,茶葉產量全國排名第四,茶葉產值居全國第三位,不足的是,湖北并沒有在全國叫得響的茶葉品牌。多年來,湖北茶一直處于產業鏈的低端,承擔原料輸出的角色,茶企和茶農獲利甚微。"一位外省商人告訴我,他用每斤15塊錢的價格在湖北采購茶葉,然后貼上其他地方的名牌,就能賣到每斤300塊錢。這件事情給了我們很大的刺激,湖北有非常優越的茶葉種植條件,為什么不能打造出我們自己的名牌茶葉來呢?"回憶起這件往事,湖北省農業廳廳長陳柏槐至今都很激動。
打造湖北名茶的努力從2005年拉開序幕。在湖北的115個茶葉品牌中,采花毛尖以優秀的品質脫穎而出,奪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稱號。在省農業廳和相關地市的支持下,湖北采花茶葉有限公司整合五峰、竹山、保康、恩施、遠安等地的茶葉生產、加工企業和茶葉資源,為采花毛尖的推出夯實基礎。2006年年底,采花毛尖終于入選全國名牌農產品。采花毛尖的塑造過程,同時也是湖北茶葉產業脫胎換骨的過程。不僅生產企業---采花茶葉有限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翻了一番,茶農也得到了實惠:"采花毛尖"原料基地鮮葉收購價達到每市斤50元,是普通茶葉的五倍。
與新鮮出爐的采花毛尖不同,位于監利縣的福娃集團正在邁進品牌運作的第十個年頭。抓住"重名效應"帶來的奧運商機成為當前福娃集團品牌經營的重要推手。14年前,福娃集團靠200元錢起家,當時只從事大米加工,起點低、利潤低,產品只針對區域市場,那時的福娃將品牌等同于商標,既沒有品牌意識也沒有能力做品牌。為了爭取更大的發展空間,福娃決定從粗加工轉向精加工、深加工,從糧食加工轉向食品加工,這一轉型使企業的盈利能力快速提升,也催生了企業的品牌意識,"福娃"品牌應運而生。今天,品牌已經成為企業搏擊市場的金字招牌:"以前我們的產品進大超市要交很高的費用,還不一定進得去;現在牌子打響了,想進的超市都能進,費用也比以前低了不少。"福娃集團行政總監胡先龍自豪地告訴記者。
位于宜昌市夷陵區龍泉鎮的稻花香集團,本是3個農民靠1500元貸款艱難辦起的小作坊,如今已是擁有18億元資產的大集團。"稻花香"是湖北省白酒類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唯一入選"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和"全國20個最具影響力"的品牌。經過近幾年的資源整合,已經形成了以"稻花香"為龍頭,以關公坊、楚瓶酒等品牌酒為羽翼的企業集團,成為湖北省最大的白酒生產基地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隨著集團產業的不斷發展,企業已經為當地農民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
以"采花毛尖"、"福娃"和"稻花香"為代表,爭創名牌、以品牌經營帶動企業發展壯大已經成為湖北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突出特征,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據悉,湖北省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農戶已經達到600萬戶,占總農戶的一半以上。
各類訂單面積達3200萬畝,訂單總額314億元,農戶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增加收入80億元,平均每戶增收1230元。"整合品牌最大的收獲在于打破了企業發展中的瓶頸,破除了‘市場找上門,產品不愁銷’的自滿情緒,一個爭名牌、創品牌的熱潮已然形成。"湖北省農業廳廳長陳柏槐這樣評價打造品牌的效用。根據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的精神,湖北省已做出計劃,將加大對獲得"中國名牌產品"和"湖北名牌農產品"企業的扶持力度,力爭3年內每個品牌年銷售額達到10億元以上,到2010年,力爭培育15個以上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居前列的優勢農產品名品牌。
勞務品牌創造價值
"潛江裁縫"已經成為地處江漢平原的潛江市的另一張名片。
"潛江裁縫"這一勞務品牌的形成,來自于潛江市農民工轉移培訓的探索實踐。潛江市陽光工程辦公室工作人員張亞平告訴記者,在農民工轉移培訓開展之初,潛江市為農民工提供了十多個工種的培訓,結果卻大相徑庭,有些工種就業率低甚至不具備就業條件,縫紉培訓卻因就業率高而一枝獨秀。這一現象啟發了潛江市陽光工程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不僅如此,潛江早就被譽為湖北的裁縫之鄉,"一刀剪"和"看體裁衣"是潛江裁縫的拿手絕活。在潛江的40萬城鄉勞動力中,熟練縫紉工人就有15萬人之多,近11萬服裝大軍在外務工,近300名潛江農民在全國各地開辦服裝企業,樸實勤勞、技術過硬的潛江人在服裝行業擁有良好的口碑。
為了提高潛江服裝加工人員在勞務市場的競爭力,潛江市從2005年開始亮出了"潛江裁縫"這一勞務品牌。"潛江裁縫"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歡迎,第一批880名"潛江裁縫"培訓尚未結束就被爭搶一空。經過兩年多的發展,"潛江裁縫"已經成為服裝行業的搶手品牌。不少外地服裝企業慕名而來,2007年春節,有些外地企業甚至以預付工資為條件搶聘"潛江裁縫"。2006年,還有300名"潛江裁縫"被請到日本山重縣從事制衣工作。
"潛江裁縫"不僅成為當地農民就業的通行證,還成為潛江發展服裝產業的突破口和助推器。當前,我國服裝加工產業正在從沿海發達地區向內陸地區轉移,潛江市敏感地抓住這一機遇,積極引導在外地的潛江服裝企業家和潛江裁縫回鄉創業、就業,回流之勢已經蔚然成風。在深圳經營服裝公司多年的謝成松,2004年回到潛江開辦了東灝制衣公司,年產值達到8000萬元,吸納1200人就業。
在麻城市,活躍著另一個知名度頗高的勞務品牌----麻城海員。自第一批19名海員走出麻城,麻城已輸送了1180名海員,年創收超過8000萬元。5年前,中部最大的海員基地落戶麻城,"招海員到麻城"的說法不脛而走。據悉,"麻城海員"工作期間年薪約在8萬至15萬元之間,真正實現了"外派一人、致富全家"。位于鄂西北的鄖西縣,在"鄖西建工"、"鄖西電子電工"、"鄖西餐飲工"、"鄖西機械工"等知名勞務品牌的帶動下,農民工月工資增加500元左右。
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湖北省努力開拓多種渠道,在轉移農民就業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要像重視土地資源一樣重視勞動力資源開發,要像輸出產品一樣輸出勞務產品,要像培植商品名牌一樣培植勞務品牌。"湖北省副省長劉友凡這樣強調打造勞務品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