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目前,我們應當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按照兩條主線來開展工作:一條是發展生產、 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以達到增收致富的目的;另一條是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對村莊進行整治,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讓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現結合村莊現狀及貴州省開展村莊整治的實踐進行闡述,并針對當前在村莊整治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建議。
現狀與省情
據建設部《村莊人居環境調查》顯示:全國許多村莊存在五大隱患:一是飲水安全;二是因排水和生活垃圾而造成的環境隱患;三是因過境公路和無村莊道路而產生的交通隱患;四是因人畜混雜、消防、防洪、衛生防疫而引起的公共安全隱患;五是因無村莊建設規劃而引發的社會不和諧隱患。
貴州省轄9個市(州、地)、88個縣(市、區、特區)、691個建制鎮,760個鄉,19858個行政村,18萬個自然村;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1985元,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1627元。人均耕地只有0.67畝;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差,農民收入水平低,增收渠道窄,文化素質低;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城鎮化水平比全國低16.4個百分點,工業化水平比全國滯后10到18年,“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十分有限。總體來看,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在全國乃至西部都處于比較落后的位置,“欠發達、欠開發”是貴州的基本省情。
貴州的村莊相當部分是依山或沿公路而建,基本沒有規劃,近幾年一些有余錢的農民建的新房,“只見新房,不見新貌”;白瓷磚貼面的“火柴盒”房子隨處可見,各地農村“千寨一面”,缺乏特色;涉及村莊整治內容的資金各自為政,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村基礎設施嚴重匱乏,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腳泥,垃圾遍地、污水橫流;人畜混雜,臭氣熏人等臟亂差現象突出。
貴州的實踐及其效果
我們經過反復研究,決定采取非均衡推進的戰略,首先選取風景名勝區內及其周邊的村莊、城郊能夠開展鄉村旅游的村莊、主要公路及鐵路沿線的村莊、“城中村”以及其他具有產業支撐、有明顯示范帶動作用的村莊先行開展整治試點。
一是加強指導,著力搞好村莊整治規劃的編制工作。制定下發《貴州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試點工作指導意見》、《貴州省建設廳關于編制村莊體系規劃的通知》等指導性文件。整治規劃在征得村民同意后方可開展整治工作;省級及各市(州、地)、縣設計單位選派勘察設計骨干參與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工作,并給予取費優惠;各市(州、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派人下鄉村指導、各縣(市、區、特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派出以局領導帶隊的技術干部駐村具體指導;加大對村莊整治規劃人員的培訓力度;實行領導掛帥、單位掛點、分級負責的原則。
二是由縣級政府整合各上級部門涉及村莊整治的資金,實現群龍治水。采取“地方財政補貼一點,上級部門補助一點,社會各界捐助一點,村莊集體籌集一點,農民投工投勞一點”的方法,整合各方力量向試點村進行投入。省建設廳按每戶1800~25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各縣級政府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捆綁使用、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全面整合各部門的涉及村莊整治的改水、改廁、改圈、改灶、沼氣池建設、進村路建設等各專項資金,優先向試點村莊傾斜,使試點工作做到完成一個,鞏固一個。
三是因地制宜,注意體現民族特色及地方特點。為了加強整治過程中地方特色和民族特點的保護,要求各市(州、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結合本地實際,編制具有本地民族及地方特色的4套以上農房圖集,由省建設廳補助圖集編制費用,承擔全部印刷費用,免費送給農民參考。如遵義市實施 “坡屋面、小青瓦、穿斗柱、白粉墻、雕花窗”的黔北民居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是從老百姓最急需、最關心的事情做起,充分發揮農民的主人翁作用。村莊整治工作的主體是農民。我們始終把群眾最關心、最迫切希望解決的進村路、聯戶路、供水設施、排水溝渠、改廁、改灶、改圈等建設內容作為村莊整治的重點和突破口,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支持,各項整治工作順利開展。
建議及思考
(一)村莊整治工作應由哪個部門牽頭負責?
從政府現行各職能部門的職責和技術力量的組成角度來看,推進農業產業建設的主要任務應由農業部門牽頭負責;而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實現村容整潔的任務主要應由建設部門牽頭負責為宜,并應該作為一條原則堅持下來。從貴州省的情況來看,推進農業產業建設的任務由農業部門牽頭負責,開展村莊整治的任務由建設部門牽頭負責,這也是貴州省委、省政府對貴州省農業部門與建設部門各自開展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取得的實際效果進行分析比較后在省級部門作出的一個選擇。
(二)各級財政應分別設立村莊整治專項資金。
現各省(市、區)等都或多或少地在年度財政預算中安排了部分村莊整治專項資金,而國家機關的一些相關部門以村莊整治的事權在地方為由,至今沒有安排過村莊整治專項資金。就農村公共事業而言,確實安排有專項的通村公路、改水等專項補助資金,但村莊的整治或建設規劃的編制、公共活動場所的建設、聯戶路和入戶路的建設、排水及垃圾處理設施的建設、具有民族特點或地方特色建筑的整治保護、公廁建設、人畜分離設施的建設、防火防洪等防災設施的建設等等,國家卻沒有一分錢的補助資金。
(三)應賦予縣一級政府整合村莊整治資金的權力,實現“群龍治水”。
基于我國目前各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分工現實情況及地方政府的投資取向,一些上級業務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的涉及農村村莊整治的資金,但縣一級政府只有服從上一級業務主管部門的安排并予以實施,以致形成“好似都在投入,但無一處形成新貌”的情況。為此,必須賦予縣一級政府整合上級各業務主管部門用于農村公共事業及改善人居環境資金的權力,按照“渠道不變、用途不亂、捆綁使用、各記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則,達到“整治一處,見效一處,帶動一方”的效果。
(四)村莊整治及各種基礎設施建設之前,必須編制村莊整治規劃。
城市(鎮)要按照城市(鎮)規劃進行建設,村莊整治和建設也應當如此,這也是2008年1月1日將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的具體要求。村莊在整治和建設之前,都應當編制操作性極強的規劃用以指導村莊的整治和建設。但一段時間以來,各有關部門出于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紛紛加大了支持力度。在沒有編制村莊整治規劃的情況下,一時間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各部門認為當前應當實施的工程建設;加上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解決自身的住房問題而大興土木,導致一些村莊“只見新房,不見新貌”,破壞了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導致雜亂無章的低水平建設和視覺污染,甚至造成資金的浪費。這在東部發達地區已得到了印證。因此,在進行村莊整治之前,必須由建設部門先行編制村莊整治規劃,并牽頭予以指導實施,以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五) 村莊整治工作應先試點后推開,尤其是西部地區不可一蹴而就。
目前,一些農民尤其是經濟發達地區和先富裕起來的農民收入增加后,急于建新房,我們應當如何正確引導?如何展開?要認真研究。 “新村運動”考察團的《韓國“新村運動”考察報告》指出:韓國是按照自立村(較好)、自助村(次之)、基礎村(較差)的分法,對經濟實力不同的村莊進行區分,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措施加以整治。借鑒國外的經驗,加之我國幅員遼闊,東、中、西部地區經濟實力不同,廣大農村各有自己的特點和生活習慣,所以更應當在搞好村莊整治規劃的情況下,根據財力分步實施,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尤其是西部地區更應如此。
(六)要處理好少數民族聚居村莊的保護與整治的關系。
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人文景觀和純樸的民風,保留著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房屋建筑形式,房屋建筑材料一般以木、石結構為主,這在云、貴、川、藏等一些地區表現得較為突出。由于歷史、經濟、地理和生活習慣等原因,少數民族村寨大部分建在半山腰,房屋一般每家每戶緊密相連、人畜共居、人畜飲水困難。要重點做好“寨改、水改、電改、灶改、圈廁改”工作。
(七)應研究制定農村宅基地的回收、流轉政策。
農房用地大大高于城市,農民新房已建,老房還保存,不符合節約資源的基本國策。而對移居城市的農民而言,在農村的土地不能流轉,對他們本身也是一種損失,對城鎮化的推進不利。有關部門應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農村宅基地的回收、流轉政策,為新農村建設及城鎮化的推進提供土地資源。
總結和分析貴州的實踐,我們認為:一是在貴州這樣“欠發達、欠開發”的省份實施新農村建設村莊整治,只要方法得當,抓住問題的關鍵,是可以取得成效的。二是像貴州這樣一個“欠發達、欠開發”的省份都能實現的目標,無論西部、中部還是東部地區,更有條件實現得更好。三是對于逐步富裕起來的農民,一旦他們建設家園的熱情被激發起來,其對村莊整治建設的推動作用將是巨大的,我們對此應有所準備,預先做好安排與引導。(作者系貴州省建設廳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