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城鎮體系
(一)掌握城鎮體系規模分布
1.城市首位度是用一國最大城市與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值來衡量城市規模分布狀況的簡單指標。首位度大的城市規模分布就叫首位分布。
2.四城市指標和十一城市指數四城市指數:S=P1/(P2+ P3+ P3)
十一城市指數:S=2P1/(P2十P3十……+ P11)
P1,P2,……,P11為城市體系中按人口規模從大到小排序后,某位次城市人口規模。四城市指數和十一城市指數比只考慮兩個城市能更全面地反映城市規模分布的特點。它們的共同點在于都抓住第一大城市與其他城市的比例關系,因此,有些作者把它們統稱為首位度指數。
3.城市金字塔城市規模越大的等級,城市的數量越少,而規模小的城市等級,城鎮數量也多,把這種城市數量隨著規模級而變動的關系用圖表示出來,形成城市等級規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礎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頂端是一個(常常就是首位城市)或少數幾個大城市。
4.位序一規模律一個城市的規模和該城市在國家所有城市按人口規模排序中的位序的規律,就叫做位序一規模律。
(二)熟悉城市空間相互作用與空間擴散
1.空間相互作用根據相互作用的表現形式,海格特(P.Hagget)于1972年提出一種分類,他借用物理學中的熱傳遞的三種方式,把空間相互作用的形式分為對流、傳導和輻射三種類型。第—類,以物質和人的移動為特征;第二類,是指各種各樣的交易過程,表現為貨幣流;第三類,指信息的流動和創新的擴散等。
2.空間擴散空間擴散有三種基本類型:傳染擴散、等級擴散和重新區位擴散。
(三)熟悉中心地理論l有關的概念術語
(1)中心職能和中心地
(2)企業單位(Establishment)和職能單元
(3)門檻值和服務范圍
(4)服務職能的等級
(5)中心地的等級
3.克氏中心地理論的要點一個中心地往往包含多種類型物品的供應點,由于門檻的限制,每個中心地不可能供應所有類型的物品。物品可按其門檻范圍和最大銷售范圍劃分為低級物品和高級物品,前者門檻較低,相應最大銷售范圍也較小,后者則相反。
在眾多中心地中,物品供應點出現的頻率與物品的等級或物品的市場區大小成反比。因此,中心地可按其供應物品的類型排列成有順序的等級系統。克里斯泰勒認為,一定等級的中心地不僅供應相應等級的物品,還供應所有低于該等級的物品。
基于長時期周期農業市場服務中心的演化。一個地區會形成一套中心地等級體系,同一等級的中心地有同樣大小的服務范圍,也稱市場區或附屬區,市場區的范圍是六角形的。整個中心地及其市場區是由—級套一級的網絡,相互嵌套而成,所謂嵌套原則,就是低級中心地和市場區被高一級的的市場區所包括,高一級的中心地和市場區又被更高—級的市場區所包括,整個體系都是如此。
為了表現中心地等級系統形態,克里斯泰勒使用“度”的概念。此圖是連接均勻分布的供應點(或城市)所形成的網格,每個點都是6個等邊三角形頂點的交點,稱中心網格點。連接這6個三角形各自的中心,將形成一個六邊形,我們把這個六邊形包圍的區域稱為基本區域。這個只包含—個中心網格點的基本區域,稱為一度。度用K表示,基本區域內包含幾個中心網格點即為幾度。度的數量可按下列方法計算。
(1)六邊形區域內點的數量乘上1
(2)六邊形邊界上點的數量乘上1/2(點為其兩側的兩個基本區域所共有)
(3)六邊形頂點上點的數量乘上1/3(點為其相鄰的3個基本區域所共有)
K=3(市場最優),K=4(交通最優),K=7(行政最優),三種常見的中心地空間形態。
現實中的城市,畢竟并非建立在理想的假定條件上。因此表現在空間分布上都多少發生了某些變形。如集聚變形、時滯變形和資源空間分布不均帶來的變形。
(四)熟悉核心一邊緣理論
1.生長極理論生長極理論首先是由法國經濟學家普勞克斯(F.Perroiix)于1950年提出,后經赫希曼、鮑得維爾、漢森等學者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受到區域經濟學家、區域規劃師及決策者的普遍重視,不儀被認為是區域發展分析的理論基礎,而且被認為是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工具。該理論認為,經濟發展并非均衡地發生在地理空間上,而是以不同的強度在空間上呈點狀分布,并按各種傳播途徑,對整個區域經濟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這些點就是具有成長以及空間聚集;意義的生長極。
根據普勞克斯的觀點,生長極是否存在決定于有無發動型工業。所謂發動型工業就是能帶動城市和區域經濟發展的工業部門。
2.核心一邊緣模式經濟發展不會同時出現在每一地區,但是,一旦經濟在某一地區得到發展,產生了主導工業或發動型工業時,則該地區就必然產生—種強大的力量使經濟發展進一步集中在該地區,該地區必然成為一種核心區域,而每一核心區均有一影響區,約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稱這種w (五)了解網絡城市理論當以前相互獨立但功能存在潛在互補的兩個或更多城市在快速交通和通信設施支撐下,爭取合作并增加機會經濟,網絡城市由此應運而生。網絡城市利用了城市規模在單中心形態下產生的不經濟,它們獨有的多中心結構和彈性功能形成了壟斷優勢。
(六)熟悉城鎮體系演化與組織結構模式城鎮體系指的是在—個相對完整的區域或國家巾,由不同職能分工服務的職能,叫作城市的輔助職能、聯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鎮的集合,它以一個區域內的城鎮群體為研究對象,而不是把一座城市當作一個區域系統來研究。城鎮體系具有整體性、等級性或層次性、動態性等基本特征。
1.城鎮體系演化規律城鎮體系演化規律是由低水平的均衡階段(以經濟活動分散孤立,小地域范圍內的封閉式循環為特征),經過極核發展階段(以極核發展為特征)和擴散階段(以極核城市向外擴散為特征),最后進入高水平的均衡階段(以網絡化、均衡化、多中心為特征)。
2.城鎮體系組織結構模式城鎮體系的組織結構,是指組成城鎮體系的各城鎮的規模、空間分布、相互作用,以及體系內的生長點(指發展最快的城鎮)位置。西蒙斯(W.Simmons)將城鎮體系的組織結構歸結為前緣帶商業模式、原材料出口模式、工業專門化模式和社會變動模式四種。
七、城市地理研究方法
(一)了解城市空間結構研究方法研究城市空間結構集聚與擴散的方法主要有極點法、等高線法、網絡法、相互作用法、密度法、“地域等級體系”法、“柵格”法和系統動力學法。
(二)了解城市內部地域結構研究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景觀分析方法、城市填圖方法、社會地區研究方法以及因子生態分析方法等。
應試者應閱讀以下方面的參考書:城市地理學及其在城市規劃中的應用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