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石庫門建筑,現代的超高層建筑,蘇州河邊龐雜的居民區,繁華現代的國際化商圈共同演繹著上海兼容并包的建筑風格,國際大都市海納百川,文化如此,建筑亦然。然而上海就是上海,它不會因為建筑的國際化而成為另一個香港、東京或紐約。但這并不代表任何風格的建筑都能在此盡顯芳華。上海需要怎樣的建筑,盡管見仁見智,但仍有標準可尋。
上海建筑應該多元化
“建筑風格應與整座城市的文化內涵相符。對于上海而言,建筑的多元化應當成為城市建筑的主體風格。”上海艾迪石建筑設計公司設計總監高政說,世界上很少有城市能像上海這樣以如此開放、理性的心態,從容地接受外來的新事物。
上海擁有眾多不同國家背景的國際建筑師,他們參與到上海新建筑的設計規劃中,自然而然地將上海建筑納入了國際建筑的審美體系中。
現代化都市的建設有很多共通之處。高政在舊金山住了十多年,有時漫步于舊金山的商業區,他會感覺置身于上海的淮海路南京路,但仔細一看卻又截然不同。舊金山固有的山城地貌與建筑的相互映襯是其特色。上海也一樣,盡管越來越多國際化建筑在此安家落戶,但由于在規劃設計時考慮到了街區風格及道路比例等問題,將建筑成品與街區環境結合起來看,仍舊很具上海風格。我們所看到的超高層建筑、商圈建筑都是外來文化移入本土化的范例,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獨具匠心的創造。
建筑要與城市氣質吻合
當然,多元化并不代表任何類型的建筑都可以在上海體№ 高政說,北京地域開闊,北方人熱情豪爽,因此大型建筑更符合它的整體文化。而上海建筑則深受小資、細膩、洋派的海派文化影響,因此才有了如外灘、陸家嘴金融區等風格迥異卻又和諧相處的建筑群落。試想將北京的地標性建筑搬到上海,其效果將很難評價。文化風格迥異的建筑不會成為一座城市建筑的主流。
當問及這些海歸建筑師的外國朋友們最喜歡上海的哪些建筑時,答案出奇地統一,新天地、金茂大廈、南京路建筑群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上海建筑。高政分析說,新天地的成功在于它以中西合璧、新舊結合的海派文化為基調,將上海特有的傳統石庫門里弄與充滿現代感的新建筑群融為一體,創建出既具傳統風貌,又具現代化功能設施的建筑群落;金茂也是如此,傳統的中國寶塔式風格與高層建筑科技相結合,既透露出老上海的秀氣與婉約,又顯示了新上海的國際化與現代化。
上海需要更多文化建筑
縱觀國際大都市的建筑類型,文化建筑最能體現城市品位和人文風格,一個享有國際聲譽的都市往往擁有№ 上海鉑意建筑設計公司首席設計師金光賢旅居日本多年,一直致力于研究東京與上海建筑的比較。金光賢告訴記者,發達城市的文化建筑密度都很高。對于日漸發展的上海來說,文化性建筑是提升整個城市文明程度的標尺之一。
目前上海文化建筑和東京、紐約這樣的國際都市相比,差距仍很明顯。金光賢說,上海即使能在兩年內建造100座美術館,也不代表其文化發展就此可以與東京、紐約比高下。文化型建筑的硬件設施要與提升市民的文化生活需求,創造文化交流機會,文化活動的軟環境建設協調發展,才能獲得更為長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