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人們從未停止過對自己最重要的生存空間環(huán)境——城市,作無比豐富的想像。20世紀之初,美國有人設想在城市屋頂上布置車輛交通系統(tǒng)。1910年,法國有人設想飛機在城市屋頂起降。近幾十年,各國規(guī)劃工作者有過海上城市、海底城市、空中城市、地下城市、山洞城市等設想,所謂“上天、入地、進山、下海”行動,均出于土地資源的限制和不破壞自然生態(tài)的考慮。
其中最為奇特的、影響力較大的有以下幾種大膽的未來城市設想。
插入式城市
創(chuàng)意者:美國彼得·柯克(P.Cook)等青年建筑師。
插入式城市可在已有交通設施和其他各種市政設施的網狀構架上插入有插座的房屋構筑物,使用年限一般為40年。可以輪流著用起起重設備搬去一批或插上一批,城市的房屋因此可以周期性的進行更新。
吊城
創(chuàng)意者:蘇聯(lián)建筑師格·波·波利索夫斯基。
他的“吊”城,即“懸浮”建筑方案。設想在城市中裝幾個數百米高的垂直井筒,再用空間構架聯(lián)系起來,然后懸吊建筑物于城市上空,包括街道、住宅、學校、花園、運動場。城市還可以是多層的。這種想像,曾經在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的手稿中出現過。
另一種形式的吊城,是有人建議在兩個山頭之間拉上超高強度的鋼索,然后把各種輕質的樓房懸吊在兩山頭之間的峽谷上空。
更有大膽的設想是建宇宙村與月球間400000公里的地方,可住10000居民,而且還計劃在本世紀實現。這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阿羅博士的研究項目。
海上城市
創(chuàng)意者:美國建筑師富勒(B.Fuller)。
海上城市是高20層上小下大的四面錐體,可漂浮于6~9米深的港灣或海邊,與陸地可用橋梁連接。所有設備安排在底層,商業(yè)中心和其他公共設施安排在四面體中間,網球場等運動設施布置在甲板。人口規(guī)模15000~30000,以3~6個鄰星單位組成。有無污染的輕工業(yè)。此外富勒另一方案是住100萬人口。
1983年日本政界、財界、學界聯(lián)合制訂了“巨大海上信息城”研究計劃,可住60萬人,5km×5km面積,海平面上下各利用100m。相當于東京都的副中心,是日本工程師寺井正芙提出的構思。
仿生城市
創(chuàng)意者:意大利建筑師萊利。
1968年,他提出的“仿生城市”規(guī)劃像大樹|考試|大|枝狀的巨大結構,把城市居住區(qū)、商業(yè)區(qū)、無害工廠、街道廣場、公園等等,層層疊疊的安排在“巨樹”的枝椏上。說這種“城市”可以節(jié)約土地資源。1971年他又提出對特大城市進行“微縮”的新觀念。即把整個城市安排在一個巨大的25層高的大樓中,可住5萬人。樓內學校、辦公、商業(yè)、劇院、圖書館等應有盡有。這是一個實例,工程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鳳凰城北112公里處。占地僅5.6hm2,四周都是莊稼地和綠地。被“未來城鎮(zhèn)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