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2.3.4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的城市規劃與建設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各學科的交叉和橫向的發展使城市規劃成為一門高度綜合的學科,出現了一批理論著作,標志著在城市規劃指導思想上的重突破。在城市規劃編制上,各國政府對規劃實行統一領導,宏觀控制。從過去的物質建設規劃發展到多學科的綜合規劃,把物質建設規劃與經濟發展計劃、社會發展規劃、科技文化發展規劃以及生態環境發展規劃互相結合,并采取綜合評價,以系統論的觀點進行主總體平衡。為防止無計劃的過度的城市化,控制城市、發展中小城市的概念在多數國家中仍受到重視。在城市的布局形態上,封閉式的單一中心的城市布局漸為開敞式多中心所取代。規劃的范圍從國土、從區域、從城市圈、從合理分布城鎮體系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布局,使全國的人口與生產力布局與城市規劃協調,使城鄉融為一體,并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區域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重點內容和目標。在發展過程中,世界城市將進一步現代化,這包括城市管理與服務的現代化和生產技術的現代化。新技術革命、現代科學方法論,以及電子計算、模型化方法、數學方法、遙感技術等對城市規劃與建設將產生愈益顯著的影響。建設技術密集型的科學園區或科學城是各國為發展尖端技術與新興產業的一種重要建設任務。城市群體布局也成為世界城市發展的模式之一,這種布局的特點是在一定區域內聚集著眾多的城市,組成一個相互依賴、興衰與共的經濟組合體,稱為城市連綿區。
具體內容如下:
1、 六十年代以來的城市化
2、 六十年代以來國土規劃與區域規劃
3、 倫敦、巴黎、華盛頓、東京與莫斯科的城市總體規劃
4、 六十年代以來的新城建設
5、 六十年代以來西方城市內部的更新與改造問題
6、 六十年代以來的科學城與科學園地
7、 六十年代以來的古城和古建筑保護
8、 六十年代以來的城市中心、廣場、步行商業街區、城市園林綠化、城市雕塑、街頭壁畫
9、 六十年代以來的居住環境與居住區
10、六十年代以來城市規劃與設計中的環境-行為研究
11、馬丘比丘憲章:1977年12月,一些世界知名城市設計學者于秘魯利馬簽署了馬丘比丘憲章。該憲章是繼1933年雅典憲章以后對世界城市規劃與設計有深遠影響的又一文件。憲章分為11小節,對當代城市規劃理論與實踐中主要問題作了論述。這十一小節分別為:城市與區域、城市增長、分區概念、住房問題、城市運輸、城市土地使用、自然資源與環境污染、文物和歷史遺產的保存與保護、工業技術、設計與實踐、城市與建筑設計。憲章強調了"規劃必須在不斷發展的城市化過程中反映出城市與其周圍區域之間的基本動態的統一性","規劃過程應包括經濟計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它必須對人類的各種要求作出解釋和反映","規劃、建筑和設計,在今天,不應當把城市當作一系列的組成部分拼在一起來考慮,而必須努力去創造一個綜合的、多功能的環境","在建筑領域中,用戶的參與更為重要,更為具體"等觀點。
12、新技術革命、現代科學方法論,以及電子計算、模型化方法、數學方法、遙感技術與城市環境生態學對西方城市規劃的影響。
2.4當代城市規劃思想方法的變革
由單向的封閉型思想方法轉向復合發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終理想狀態的靜態思想方法轉向動態過程的思想方法
由剛性規劃的思想方法轉向彈性規劃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轉向引導性的思想方法
2.5城市規劃面臨城市發展趨勢的挑戰
城市全球化
空間市場化
信息網絡化
全球城市化
第二節 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義
城市化一般簡單地釋義為農業人口及土地向非農業的城市轉化的現象及過程,具體表現:
1、 人口職業的轉變
2、 產業結構的轉變
3、 土地及地域空間的變化
城市化=城鎮化
城市化水平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
二、城市化進程的表現特征
(1) 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
(2) 產業結構中,農業、工業及其他行業的比重彼此消長,不斷變化
(3) 城市化水平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成正比
(4) 城市化水平高,不僅建立在二三產業的發展上,也是農業現代化的結果。
三、城市化的歷史過程
城市化的歷史過程體分為三個階段:
初期階段:30%
中期階段:60%
穩定階段:
四、中國城市化道路和特色
21世紀將是一個新的城市世紀”。世界城市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并呈現出五彩繽紛的態勢,城市化道路在各個國家和地區顯示出其特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化步入快速發展的時期,城市化水平從1990年的18.96%提高到目前的37%,預計到2010年及21世紀中葉將分別達到45%和65%。中國城市發展必須適應當今世界的三潮流;其一要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其二要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其三要接受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行動。但同時必須選擇正確的道路。
(一)中國的城市化道路
在過去的討論中,關于城市化道路主要集中在重點發展什么樣的城市,是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或城市體系問題上。我們認為這確實是城市化道路問題,目前基本上已經取得共識,即我們必須同時發展各類城市,建立合理的城市體系。因為每一種規模和類型的城市,都有自己的優勢,但也有自己的弱點,都需要發展,不能以一種類型和規模的城市去代替另一類規模和類型的城市。城市化道路的另一個主要的問題是指,通過什么途徑和方式來實現城市化?實際存在兩種主要的途徑。一是政府主導型;二是市場導向型。
1、政府主導型。主要是通過政府投資新建企業,主要是工業企業,建立工業基地。同時投資建設職工屬宿舍,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使在短時期內隨著企業的建設形成具有一定人口規模和建設規模,并按城市運行的新興城市,并由此來推動國家城市化的水平的提高。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們主要是采取這一道路發展和建設城市,提高城市化水平。
政府主導型發展建設城市,提高城市化率的主要特點是:1)計劃性很強,政府完全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根據其他既定的條件和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來決定城市發展的個數的規模。包括在特殊情況下減少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規模;2)城市的發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完全通過自上而下來實施,甚至是一級一級來實施的,一般居民和下級單位沒有主動權和積極性;第三,城市化過程受到嚴格的行政控制和政策限制,最明顯和突出的是人口政策和戶籍限制,輔之以經濟政策和其他手段等。政府主導型雖然在一定期內使城市得到 一定的發展,城市化水平也有所提高,但是總的來說,城市發展速度和城市水平提高緩慢,造成城市水平的滯后。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化水平低下,不能不與國家的經濟體制和城市化自身的道路以政府主導型是分不的。
2、市場導向型。城市發展應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特別是市場經濟發展所選擇的唯一的空間形式。沒有完整的城市體系,就不可能有成熟的市場體系。市場要發展和擴,就必須發展城市??梢哉f先有市,而后才有城市。一般說,市場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市政設施的建設應該是同步進行的,是三位一體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許多城市的建立和發展,就是市場經濟發育和發展的結果。例如,浙江的義烏市、福建的石獅市、浙江溫州市的龍港鎮等等,無不如此。充分顯示了市場與城市相互促進和成長的過程和規律。
這類城市產生和發展的特點是:(1)城市投資的多元化。主要是企業、居民和政府同時進行投資,各種所有制的企業投資建設產業和相關聯的設施;居民投資建設住宅,包括購買住宅;政府投資建設基礎設施和市政公用事業;(2)發展和建設速度快,協調性強,城市各項事業和設施一般都可配套建設,同步行進;(3)城市建設和發展,講究成本核算和經濟效益 ,重復建設較少,更新換代快;(4)城市建設發展不僅帶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且能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進而帶動周圍農村的發展,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改變政府主導型的城市建設發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道路的模式,而更多地走市場導向型的發展之路。
我們必須指出,在一些地方,并沒有正確科學地認識城市建設和城市化發展的規律,急于求成,崇拜指標,過多地用行政手段和首長命令,或制定規劃,來規定城市發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時限、速度和指標,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指標,而不是著眼于從基礎上發展經濟社會,特別是作為發展城市化基礎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不去著力去解決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三農”問題,不去力培育市場經濟。結果,并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甚至出現一些副作用。這是值得我們嚴重關切和認真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