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做好景源調查,就需要一種以景源調查為目的的應用性景源分類。景源分類既應遵循科學分類的通用原則,又應遵循風景學科分類或相關學科分類的專門原則,適應基礎資料可以共用和通用與互用的社會需求。景源分類的具體原則是:①性狀分類原則,強調區分景源的性質和狀態;②指標控制原則,特征指標一致的景源,可以歸為同一類型;③包容性原則,即類型之間有較明顯的排他性,少數情況有從屬關系;④約定俗成原則,社會和學術界或相關學科已成習俗的類型,雖不盡然合理而又不失原則尚可以意會的則保留其類型。
這里所列的景源調查內容分類有三層結構,即類、中類、小類。其中,類按習俗分為自然和人文兩類;中類基本上屬景源的種類層,分為8個中類,在同一中類內部,或其自然屬性相對一致、同在一個自然單元中,或其功能屬性致相同、同是一個人工建設單元和人類活動方式及活動結果。小類基本上屬景源的形態層,是景源調查的具體對象,分為74個小類。當然,還可以進一步劃分出數以百計的子類。
作為評價對象,景源系統的構成是多層次的,每層次含有不同的景物成分和構景規律,不同層次不同類別的景源之間,難以簡單的相互類比。關于景源的層次,至少可以分成三層如果任選不同層次的景源放在一起評價,將會產生難以評說或令人啼笑皆非的效果。基于這類不成功的規劃實踐,本規范規定應在同層次或同類型的景源之間進行評價。
通常,在規劃綱.、總體規劃、分區規劃階段,經常在景源結構層選擇評價對象和評價單元。在各種詳細規劃或景點規劃階段,經常在景源種類層和形態層中選擇評價對象和評價單元。例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在漓江,漓江山水在興坪”就包含著不同規劃階段,對桂林風景區域,漓江風景區、興坪景區第三層景源單元評價結果的一種概括性說法。再如:“泰山天下雄”、“黃山天下奇”、“華山天下險”、“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是對相同景源單元的景觀特征的概括。又如:“天下第一山”、“天下第一泉”等就是對某種景源種類的等級概括。這些都是程度不等的反映著對不同層次景源評價的概括性說法。
作為評價標準,這是一個更為復雜的層次系統,內含龐雜的評價因素和評價指標,如果沒有一定的層次和秩序以及相應的使用方法,是難以同景源系統層次相對類比的。這里,至少可以分成四個層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