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1、一室兩會,啟中國城市經濟研究之先河。
198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財貿所下面設立了一個城市經濟研究室,標志城市經濟學傳入中國。
1981年末,連市政府和遼寧財經學院(后改名為東北財經學)合作召開了全國第一次中心城市會議,而后有第2次(1983,武漢)、第3次(1985,重慶)、第4次(1988,蘭州)全國中心城市會議的召開。86年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在上海成立。
1982年7月由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牽頭在黑龍江鏡泊湖召開了全國第一次城市經濟學研究對象會議。同年末,中國科協、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在北京召開全國城市發展戰略思想學術討論會 。京津滬及一些省市相繼建立城市經濟研究所、室。參加前兩會的高校有東財、南開、人、復旦、武,第三次會議增加了清華、北、北師、北方交、南、南工、同濟、上海交、浙、杭、中山、華南工、華中工、北工、天、北經、等高校。城市經濟學進入中國高等學府。
2、從實際出發,中國城市經濟研究有長足進步
主要是改革開放、思想解放推動了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中心城市理論。城市體系、共同市場、經濟網絡、生產力合理布局、經濟區域組織等(見馬野等著《中心城市的經濟理論與實踐》,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
城市基礎設施有償使用的理論與方法。基礎設施的性質和功能,城市基礎設施的經營與管理:投資、收費、折舊等
(見《中國城鎮》1985年第2期);
城市土地批租的理論與方法。國有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的分離;城市土地使用權價格的計算方法誕生。
城市發展戰略的重視與中觀經濟學的提出與討論。
3、各種原因,導致城市經濟學發展相形見絀
由于城市經濟學年輕必然帶來的基本理論體系的不完整性;
由于學者理論素養差異帶來的基本理論觀點的不規范性和曠日持久的無謂爭論(如城市化—城鎮化;“城市化”;“就地城市化”;
“城市現代化”;城市經營;城市競爭力……)
由于各種原因形成的城市經濟理論聯系實際的不適應性:
國家有關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城市發展的實際需要不符或不完善(如城市發展方針、戶籍政策、征地政策、房地產政策,三農政策等);
宏觀、微觀經濟學家的超強度影響與越俎代庖。(如國家發展缺乏城市化指標的確定;認為中國城市化不落后等——《中國城市化水平之國際比較》《城市發展研究》2003年第3期);
旁門左道、似是而非理論乘虛而入,做秀炒作,喧賓奪主;
行政領導部門無情砍伐:1997年全國學科調整過程中將城市經濟學由原來的二級學科降為三級,撤消學開設城市經濟學專業課,原有的幾所高校的城市經濟碩士點、博士點,轉為區域經濟碩士點、博士點,使這門新興學科遭受到空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