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城市綠化中的生態問題分析
1、 綠化植物引種在我國近700 個城市中,由于歷史因素、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城市綠化的規模和發展速度存在很差異。面對綠化植物種類和品種不豐富的現狀,許多經濟發達城市加了植物引種的投入。如上海市2000 年-2002 年綠化植物從不足500 種增加到800 多種,在較短的時期內改善了上海綠地長期存在的物種比較單一的局面。但如此規模的引種應用,是否符合科學的試驗周期是值得商榷的。有資料顯示,上海地區的加拿一枝黃花最初是以觀賞植物引進的,現在成為自然地被的優勢種已經對區域生態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應該能給我們某種警示。又如國人盡知的約于20 世紀30 年代作為飼料、觀賞植物和防治重金屬污染的植物引種的水葫蘆現已成為惡性雜草泛濫全國,其所到之處導致許多水生動植物種類的消亡。可見引種不慎易造成生物入侵,不僅引發城市生態環境問題,而且影響農業生產及區域性生態失衡。眾所周知,外來物種已對我國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危害, 同時造成了巨的經濟損失,為此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首批入侵我國的外來物種名單,它們是紫莖澤蘭、微甘菊、空心蓮子草、豚草、毒麥、飛機草、水葫蘆、假高粱、互花生米草、蔗扁蛾、濕地松粉蚧、強小蠹、美國白蛾、非洲蝸牛、福壽螺、牛蛙等16 種。為防止有害生物入侵,我們不僅要針對國外,而且要防止國內異地植物引種所引發的“植物侵害”。
外來樹種經過引種、篩選、馴化,到真正適應并構成穩定的群落需要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時間。在此過程中它的抗性、耐性及對當地自然生態系統的正負面影響都很難確定。在城市綠化中對觀賞類花灌木、藤本、草本及水生植物的引種要加強試驗論證,杜絕因城市綠化造成的有害生物的侵入和蔓延。
2、“樹進城”
經濟發達城市的綠化近年來不僅追求綠化覆蓋率與綠量,而且在加速綠化景觀上做足了文章。如上海市1998 年啟動的樹進城五年計劃,已經使十萬棵外地和郊區樹在上海安了家,上海也由缺綠的城市變成了綠化景觀豐富的準園林城市。近兩年,南京城共引進櫸樹、銀杏、池杉等樹約20 個樹種8 萬余株。無疑,“樹進城”有效地改變了城市景觀。但從區域生態和樹移植的科學性看,樹進城造成的生態損失值得我們思考。家知道,一棵樹本身就是一個穩定的生態環境,移走了會破壞其原生地的生態環境,而到新的地方重新形成自身生態環境則需要漫長的時間。不僅如此,樹移植成活的技術含量高,若管理跟不上,成活率則很難保證。有資料顯示,城市移植樹、古樹、珍稀樹種死亡率均超過50 % -70 % .成年樹,尤其是古樹的可塑性較低,一旦移植,由于其對環境的不適應, 將加速樹體老化,2 至3 年內處于假活狀態,即使3 至5 年確定成活,也多在幾年十幾年內變成缺乏生機的老樹,逐步喪失環境生態功能,形成城市面積“綠色弱勢群體”。
樹進城影響區域生態。野生樹對采挖地為巖石裸露干旱瘠薄的生態的影響極其重要,生態環境極端脆弱的地方其破壞將無法挽回。據江西省林業部門介紹,香樟、丹桂、羅漢松、楠木、銀杏等野生樹被非法盜挖,且多流向了沿海地區以及內地城市。現在,九江近郊和廬山周邊過去隨處可見的野生桂花樹已經很難找到,生長期在20 年以上的桂花樹已基本絕跡,并已開始威脅廬山世界文化景觀綠色資源。顯然,“樹進城”給城市和原生地帶來了雙重的生態風險。因此,在城市綠化建設中不應提倡“樹進城”,應盡快建立樹培育基地,徹底改變目前的樹進城模式。
3. 鄉土植物目前,城市綠化景觀建設習慣使用外來植物,在城市景觀草坪建設上尤為突出。現在各城市常使用有限的幾種草坪草種,而且幾乎都是外來種,品種十分單一,卻把當地野生草始終作為雜草對待。每當鮮花盛開百草生長的季節,按慣例城市路邊、綠地中的野草都將被鏟除。據介紹,上海不少珍貴的草種在城市建設開發及不科學的管理中消失了。野草品種繁多、生長茂盛是城市生物多樣性的體現,理應得到科學對待; 野草生命力強, 疏于管理也能頑強生存,符合自然規律,其生長也符合生態環境的要求。對野草適當的選擇應用,可以省去許多人工種植的引種草對精細養護和灌溉用水的量耗費,并可克服由于品種單一難于達到豐富景觀目的的不利因素。應該說保護城市的野草也是保持城市生態環境的需要,是城市綠化崇尚自然的需要。
鄉土植物種在我國綠地中長期受到冷落,很少有人去研究它們,甚至一個城市開始重視綠化造林時,鄉土樹種常遭排斥而逐漸消失。據介紹,在上世紀80 年代之前,上海還沒有規模造林,綠化除了城市綠地,就是依靠郊區農民自發造林,在宅前屋后種植鄉土樹,如榆樹、櫸樹、樸樹、苦楝、女貞、垂柳、楓楊等。隨著城市化進程對農村的改造,農戶宅前屋后的鄉土樹被量砍去,同時,在造林過程中鄉土樹種受冷落,使鄉土樹種的樹林數量急劇減少。如上海佘山地區,上世紀50 年代有高等植物655 種, 80 年代有535 種, 到了2000 年只剩下254 種。現在,許多城市積極建設城市森林,鄉土樹種應成為造林的主體。根據對上海城區園林綠地生態群落的調查,以具有15 年相對穩定的植被群落為標準,生態植被穩定的林型中,鄉土樹種有37 種,占6719 % , 而外來樹種如懸鈴木、廣玉蘭等19 種,占1916 % .我們應該認識到,鄉土樹種長期生長于當地,適應當地自然條件,生命力頑強,能發揮森林的自養功能,降低養護管理成本;多種鄉土樹種的組合造林,其穩定的生物群落可以提高抗病蟲害和抗自然災害能力, 保護當地的自然植被;增加鄉土樹種,還可凸顯本土特色,增加自然野趣;重視鄉土樹種的利用,還可以構筑穩定的自然生物群落,體現生態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