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1. 產業結構升級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促進機制。產業結構升級是一個產業結構不斷演變的過程。在經濟發展研究中,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的理論以“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最為有名。該定理認為:隨著全社會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業人口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時,就業人口便量向第三產業轉移。庫茲涅茨在繼承配第和克拉克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后指出,產業結構的變動受人均國民收入變動的影響,即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
事實上,無論是“配第一克拉克定理”,還是庫茲涅茨人均收入影響論, 其背后都有一個隱含的前提:即在產業結構高度化的過程中,必須伴有相應的城市化進程。因為,任何產業都要有自己的空間載體—產業的空間實現方式。沒有產業空間載體的變換,就不可能有產業結構的全面高度化。反過來講 , 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升級過程,必將導致產業空間載體的變換。在產業結構的低水平期,城市和鄉村都可以充當這個空間載體的主角,分別承擔著城市和鄉村產業的空間實現。但隨著產業結構的逐步高度化,城市和鄉村各自的承載 能 力受到限制,難以適應高度化發展的要求,需要尋求新的產業發展空間載體,從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的角度看,城市和鄉村間的過渡地帶成為最好的選擇。
城鄉產業結構升級使城鄉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得以優化,即資本結構、投資結構、勞動力結構、技術結構,以及資源稟賦、自然條件和資源供給結構得到調整,政府需求、企業需求、家庭需求和個人需求結構得到調整。產業結構演進調整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口與產業空間轉移過程,它深刻地改變著產業布局的面貌,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地域和方式。
2. 居民心理取向變化對城市邊緣區形成演變的促進機制。根據馬斯洛的需求一動機—行為理論,隨著經濟情況的好轉,人們的需求層次將會沿著生理—安全一歸屬一地位一自我實現的順序,由低級向高級逐步演進,并且那些未被滿足的需求具有產生動機進而引導人們行為的作用。
城市居民心理取向變化主要表現為對鄉村田園生活方式的向往,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人和自然親近的推崇。城市規模的擴帶來了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等“城市病”。當人們不停地奔波在高樓廈組成的峽谷中時,既離不開城市又對它無可奈何的矛盾心理日益突出。一些追求綠色空間的人欣賞鄉村生活的浪漫情趣,向往那里的蔥蔥青草和藍天白云,開始了向城外遷移的行動,尋求新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間。這表明,部分城市居民有到城市邊緣區居住的意愿。
城市邊緣區,對外來農民而言,可以實現務工、經商、賺錢和體驗城市生活的理想;對城市居民而言,既可把握城市的機會,又能享受到鄉村生活的溫馨??梢?,心理取向變化導致了城市居民由內向外的擴散和農村居民由外向內的集聚,而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就業優勢和可達性使城市邊緣區成為他們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