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1)綜合評價區域與城市發展和建設條件
歷史背景:分析區域內各個歷史時期城鎮的分布格局和演變規律,揭示區域城鎮發展的歷史階段以及導致每個階段城鎮興衰的主要因素,特別要重視歷史上區域中心城市的轉移和變遷。
區域基礎:分析區域經濟和城鎮發展的有利條件和限制因素,涉及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生態環境結構、勞動力、經濟技術基礎、區域交通條件、地理位置等廣闊的領域。
經濟基礎:深入分析各產業部門的現狀特點和存在問題,通過進一步發展的條件分析、方案比較,指出各城鎮主要部門發展方向。
2)預測區域人口增長,確定城市化目標
主要考慮規劃區域內建制鎮以上等級的居民點的合理發展,適當考慮與集鎮關系。這項工作的關鍵在于收集每個城鎮最接近實際的城市人口資料。
3)確定本地區的城市發展戰略,劃分城市經濟區
依據公平和效益相結合的原則,處理好區域內城鎮和地區發展的均衡與不均衡的關系。
4)提出城鎮體系的職能結構和城鎮分工
城市職能是指城市在國家或地區中所起得作用,承擔的責任。通過收集區域內各個城鎮經濟結構的統計資料和定量、定性相結合的分析,明確各城鎮之間只能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實現城鎮的職能分類。對城鎮現狀職能加以分析,制定出有分工、有合作,符合比較優勢原則,充分發揮各區位優勢的專業化與有機結合的新只能結構。對重點城鎮還應該具體確定其規劃性質,使重點城鎮的總體規劃編制有多依據。
5)確定城鎮體系的等級和規模結構規劃,包括:
分析各城鎮人口規模的變化趨勢和行對地位的變化,預測今后的動態
分析現狀城鎮規模分布的特點
分析規劃期內可能出現的新城鎮,包括某些農村集鎮的普升和因基本建設可能新建的城鎮
結合城鎮的人口現狀、發展條件評價和職能的變化,對新老城鎮做出規模預測,制定城鎮體系的規模等級規劃,形成新的、合理的城鎮等級規模結構。
6)確定城鎮體系的空間布局,包括:
分析城鎮現狀空間網絡的主要特點和城市分布的控制性因素
設計區域不同等級的城鎮發展軸
劃分區域內的城市經濟區,為充分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促進城鄉經濟結合,帶動全區域的發展提供地域組織的框架
綜合評價區域城鎮的發展條件
綜合各城鎮在職能和規模的網絡結構中的分工和地位
7)統籌安排區域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
8)確定保護區域生態環境、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歷史遺產的原則和措施
9)確定各時期重點發展的城鎮,提出近期重點發展的城鎮的規劃建議
10)提出實施規劃的政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