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第二章 城市規劃學科的產生與發展
2.01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發展
最初的城市規劃表現在對住所空間的自覺與不自覺的規劃建設上,隨著生產力發展、經濟發展,人們的居住環境復雜化,逐漸形成城市居住環境。
2.02中國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會政治體制
1.文獻
《周禮》: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開始進入城市建設規劃,這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最早形成的時代。代表封建社會以禮制為主導的皇權至上的規劃理念。
《商君書》:從城鄉關系、區域經濟、交通布局的角度,對城市的發展及城市管理制度等問題進行闡述,開創了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研究中區域城鎮研究的先河。
《管子》:打破《周禮》規劃的單一模式思想,提出因地制宜的規劃思想。代表了崇尚自然、自然至上的規劃理念。
2.規劃理念
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始終體現了農耕文化時代順應自然與改造自然并重的整體觀念,城市格局體現了農業社會時期以圖騰崇拜為哲理思想的權力中心結構形態,即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觀念。
3.典型城市
(1)唐長安城:中軸對稱的格局,規整的方格路網,居住分布采用里坊制。
(2)元都和明清北京城:三套方城,宮城居中,軸線對稱布局。
2.03歐洲古代城市典型格局及其社會政治體制
1.文獻
《建筑十書》: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威所著,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完整的古典建筑書籍。在第一卷及第五卷中的“建筑師的教育、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基本原理”及“其他公共建筑”中提出不少關于城市規劃、建筑工程、市政建設方面的論述。
《按藝術原則進行城市設計》:西特(camillo,sitte)著。從城市美學和藝術角度來解決當時都市的環境問題、衛生和社會問題,是一本較早的城市設計論著。
2.規劃理論
歐洲是封建領主制,政治中心在城堡,經濟中心在城市。規劃體現封建社會突出統治者地位的以圖騰崇拜為主要哲理思想的權力中心結構。
3.典型城市
(1)古希臘城市:格網狀布局,廣場和公共建筑作為城市的核心。
(2)古羅馬城市:廣場群、廣場、銅像、凱旋門和紀功柱成為城市空間的核心與焦點;道路、橋梁、城墻、輸水管道等城市設施齊備(羅馬)。
(3)中世紀城市:教堂成為城市中心;不規則的街道和廣場;城市的有機發展;后期的公共建筑成為城市活動中心(佛羅倫薩)。
(4)文藝復興和巴洛克時期的歐洲城市:古典風格和構圖嚴謹的廣場和街道(威尼斯圣馬可廣場、羅馬圣彼得教堂廣場)。絕對君權時期出現軸線放射的街道、宮殿花園和規整對稱的公共廣場(巴黎的城市改建----愛麗舍田園道、凡爾賽宮、協和廣場)。
* 中世紀的歐洲進入封建社會,出現了許多防御作用的城堡,城市發展緩慢,形成了十分有機的城市形態和很不規則的街道和廣場。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當時的城市、廣場和公共建筑取代了宮殿,作為市民集會場所,形成了城市的核心,體現了**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中世紀歐洲的教會勢力十分強,教堂占據了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龐體量和高聳尖塔成為城市空間布局和天際輪廓的主導因素。
由于中世紀的城市發展緩慢,形成了十分有機的城市形態,以及很不規則的街道和廣場,但卻有特別的景觀魅力。
在17世紀后半葉,新生資本主義為了維護其社會秩序,與國王結盟,建立了一批中央集權的絕對君權國家,形成了城市建設的古典主義思潮。
14世紀后的文藝復興是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時期,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以羅馬和巴黎為代表的城市,有古典主義風格的、構圖嚴謹的廣場和街道,宏偉壯觀的宮殿花園。*
2.04現代城市規劃產生的歷史背景
1.社會經濟背景
工業化伴隨著城市問題的產生,人口暴漲,居住環境惡劣,交通擁擠,衛生、清潔問題突出。
2.知識背景
空想社會主義--現代城市規劃的思想基礎。(莫爾、歐文、傅立葉)
英國關于城市衛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現代城市規劃的法律基礎。
奧斯曼的巴黎改建--現代城市規劃實施的行政權力實驗。
城市美化--空間景觀與建筑藝術傳統結合。奧姆斯特德的紐約中央公園。伯漢姆完成的芝加哥規劃則被稱為第一份城市范圍的總體規劃。
公司城--私人投資建設。
*伯漢姆是城市美化運動的主將,于1909年完成了芝加哥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