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0-01-14 共1頁
第一章 城市與城市發展
1.01城市的概念
城市的定義非常難講,因為城市規劃本身屬于橫斷學科,至今各門學科各持一隅,從不同范疇角度出發,對城市有不同理解;而且不同歷史階段城市含義是不同的,具有動態的含義。按現代角度看,“現代城市”的含義:以第三產業人口結構為主≥30%,具有現代城市人口;作為區域地區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信息生活中心的集聚場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關于城市的定義:“是指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和鎮”。
綜合而言,城市包括人口數量、產業構成及行政管轄的意義。城市是以人為核心,以空間與環境資源利用為手段,以聚集經濟效益為特點的社會、經濟以及物質性設施的空間地域集聚體。
1.02城市形成的最初條件
城市形成的最初條件包括:生態基礎、人口基礎、心理基礎、社會基礎、技術基礎、文化基礎。
1.03城市形成的主要動因
城市與人類勞動分工:第一次人類勞動分工,即農業與畜牧業的分工,在原始社會產生了固定居民點;第二次人類勞動分工,即商業和手工業與農牧業的分工,在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期出現了城市。
據考古發現,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動因。一方面是農村的推力,另一方面是城市的引力。
1.04背景知識
1760年以后,(1781年,瓦特發明蒸汽機;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機車)世界開始進入以蒸汽機為動力的工業化時代,社會生產力出現了一個劃時代的飛躍,并帶動了交通運輸業的巨變革。
1.05
2000年全世界人口中已有50%左右生活在城市地區,2001年中國的城市化水平是37.7%。
1.06城市發展的因素
城市發展的因素: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考試-)
封建社會,中國的城市是政治、經濟生活中心,而歐洲往往是政治中心在城堡,經濟中心在城市。
1.07城市發展的基本規律
1.城市發展與基本經濟部類、城市經濟基本理論:
城市經濟,可以分為基本的和從屬的兩種部類。
基本經濟部類:是為了滿足來自城市外部的產品和服務需求,即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活動,是城市發展的動力。
乘數效應:城市基本部類每一次的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最后在城市所產生的連鎖反應的結果總是數倍于原來投資、收入和職工的增加,城市基本活動所引起的這種放機制被稱作乘數效應。
非基本經濟部類:為了滿足城市內部的產品或服務需求。
城市發展過程:專門化、綜合化、成熟化、區域化。
2.城市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型:
絕對集中時期:工業化初始期,城市人口不斷增長。
相對集中時期:工業化成熟期,城市人口增長比郊區人口增長多。
相對分散時期:后工業化初期,郊區人口增長超過城市人口增長。
絕對分散時期:后工業化成熟期,城市人口下降,郊區人口上升。
3.城市發展與區域空間經濟:增長極核理論
經濟增長不可能在各地同時出現,而只能以不同的強度發生在有限的區域極點內,然后以不同的程度擴散到周圍地區。經濟活動在空間上集中于少數幾個城市比分散狀態能形成更快、更有效的區域發展。區域中各個城市發展并不是均衡的。
4.城市發展與國際勞動分工、經濟全球化理論:
與全球化直接相關的研究是城市的信息化和網絡化。
工業化的發展使發展中國家產生量的剩余勞動力可以使制造業成本降低,因此,在新一輪國際勞動分工中,(考試-)發展中國家成為生產/裝配基地,在世界范圍內呈擴散式空間分布;發達國家成為控制/管理中心,呈集聚式空間分布。
1.08經濟學理論
城市產業分為基礎產業(主要滿足城市以外地區需要)、服務性產業(主要滿足本市消費需要)。
1.09城市物質構成
城市物質構成包括公共領域和非公共領域,其中公共領域的開發起主導作用。
城市物質環境的構成具有空間屬性,表現為可達性和外部效應兩方面。
可達性:空間聯系的便利程度,與城市道路交通網絡有關,影響城市的級差地租及空間分布。從水平方面:從中心到邊緣可達性降低,物質環境分布為商業/商、居住、工業;從垂直方面:從下部到上部可達性下降。
外部效應:城市經濟學的一個突出表現,有正負兩種外部效應。
1.10城市物質環境的深化方式
1.城市物質環境的深化方式:
成長期表現為以向外擴展為主:城市人口規模、空間規模增長較快。
成熟期表現為以內部重組為主:城市人口規模、空間規模增長趨于穩定,(考/)城市發展以城市內部再開發、協調為主。
2.城市物質環境的更新:
城市更新指的是對城市中陳舊、衰退的地區進行改造,以便根本改善勞動、生活服務和休息的條件,達到滿足社會、政治、經濟及人民精神生活需要的目的,更加強化城市功能體系上的重組與重構這一過程。其物質環境的更新時機取決于現實的建筑物價值和潛在的地塊價值之間的相對變化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