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簡介
CI(CorporateIdentity)最早為藝術設計領域所提出,其目的在于通過視覺傳播將企業的整體形象展示與公眾,以促進產品與服務的銷售。1995年在長沙舉行的"首屆中國CI戰略高級研討會"上,"城市CI"即城市形象工程戰略的概念由經濟學家孟憲忠、中國型CI學者賀懋華兩位先生提出。其目標在于發動城市的一切積極有效資源,設定和傳播完整的城市形象[1]。我國CI戰略倡導者鐘健夫先生隨后提出CI之C,不只是企業Corporate,同時應代表國家Country,城市City,社區Community等。由此可見我國的城市CI(CityIdentity)自發軔之始就具有廣義的特征。 采集者退散
為推進城市CI戰略,1999年由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咨詢中心等二十余家經濟、新聞、科技、旅游、文化等行業的咨詢中心、協會、團體、基金會倡議發起了 "中國城市形象工程",并于1999年7月23日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了中國城市形象工程首屆年會"中國城市形象工程國際研討會"。參加會議的國家有關領導人、有關部委領導、專家學者、上百個城市政府代表及國際組織代表,對中國城市形象工程在廣泛研討的基礎上予以定位。大會宣布成立"中國城市形象工程推進委員會"。并制定了城市形象工程的操作實施綱領,這是目前我國有關城市CI戰略的一部具有重大意義的文件。其后的2000年又舉辦了第二屆年會[2]。筆者于2001年提出具有城市設計領域推廣及操作意義的"城市CI",即是對此大背景的專業呼應[3]。本文將CI戰略的整體化觀點向城市綠化延伸,力圖將城市CI戰略思想貫徹到城市綠地系統中,使城市綠化在滿足其專業技術要求的同時還對城市整體形象營造有更多貢獻。
2.植物景觀與城市理念
我國不少城鎮或行政區劃因植物而名,如江西的樟樹、桐柏;廣州的花都;湖北的黃梅;陜西的神木、榆林;廣西的柳州、桂林等。有些植物地名已超脫其本身的小地域而有更廣的文化含義,如洪洞的 "老槐樹"象征僑居省外、國外的山西人對故鄉的眷戀;"荊楚"成為以江漢平原為核心,包括湖北、湖南大部、河南、江西、安徽局部的周邊廣大區域的文化地理概念等;我國還有一些城市以植物為別名,如廣州曰花城;福州曰榕城;河南洛陽為"牡丹之都";湖北咸寧為"桂花之鄉"等。
城市或地域以植物冠名,表明相關植物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標識含義,其實質便是有可識別性的植物景觀對地域的景觀代表性,也可稱為景觀的個性影響,是歷史時期植物對城市形象的作用。
植物景觀曾積蓄文人墨客的思想情懷,見證歷史上的桑海蒼田,這使具有生命特征的植物景觀橫生出文化寓意,也使植物的物質性景觀向文化景觀升華。物質與文化的結合增添了植物景觀情趣,更加重了植物景觀對城市形象影響份量。某些植物景觀 "登峰造極"而成為城市、地區(regionalIdentity)、甚至國家形象(CountryIdentity)的核心理念即是其體現。如黃山市的"松"與"黃山松"精神,武漢市的"梅"與"傲雪"精神,我國香港的紫荊花與區旗、區徽,加拿大的紅楓與國旗等。
就城市綠化對城市形象的普遍意義而言,綠化面積的大小和水平的高低,常常通過外來者的第一印象直接影響城市外在形象;另外城市綠化是城市文明與開發程度的重要指標,也是保持城市可持續發展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當城市綠化沿發展特色的方向不懈努力時,綠化對城市形象的普遍意義便會向理念方向轉化。
但是,有理念意義的綠色植物環境不經呵護,其理念意義也會消失而成為歷史記憶。如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有 "松柏之塞"美譽的涵谷關,經隋以后諸代的破壞,至今已成為歷史學家的追憶;位于陜西靖邊的大夏國皇都--統萬城,歷史上曾有水草豐美之說,而今卻正為毛烏素沙漠吞噬。
以上事例充分說明植物景觀對城市形象的影響及意義。城市綠化在滿足其特有功能與技術要求的同時結合植物景觀的這些特性,對于繼承植物景觀對城市形象的歷史影響,發掘城市形象影響要素中綠化資源的潛力,突出城市特色、塑造綠色城市,改善城市生活條件,提升城市環境品質以至塑造新的城市理念等均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城市綠化CI的核心所在。
3.城市綠化CI的識別體系
在城市CI的各種形象載體中,經濟與財富、亮化與未來、自然與生態、文化與品位有一定對應關系,而植物對應的是生命。城市綠化CI便是對有生命與活力寓意的城市綠化系統進行統籌安排,使綠化成為營造城市形象的一種重要手段。按城市CI的戰略步驟,城市公共綠地CI可從以下幾個層次進行思考、組織。
3.1植物景觀的核心標志--市樹、市花
我國自魏晉南北朝就出現了以描寫地景的藝術聯想為主要題材的 "田園詩"、"山水詩"。這使地景與文學結下不解之緣。詩人將自然的感受作創造性聯系與發揮從而形成景觀意境。諸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其例證不勝枚舉。文學家將植物景觀的生命寓意人格化,這使以環境形象為特色的植物景觀向文化景觀升華,也使某些植物景觀成為包容環境形象、人格形象、文化形象的集中代表。選擇合適的植物概括多位一體的綜合形象,這便是市樹、市花用以體現城市及社區個性與風貌的思想根源。可以說,市樹、市花寄寓了居民的人居環境理想,象征了城市品格,反映了城市文化品位及居民的精神面貌。這是其所擁有的城市精神文明的深刻內涵。這也促成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市樹、市花作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的推行。
市樹、市花除具有作為植物景觀核心標志的文化與社會價值特性外。就其植物學本性而言,市樹、市花還應具有地域性、普及性。
所謂地域性主要為植物的自然特性,即植物要有與土壤、氣候相適應的特點,且還少有病蟲害,而本土性的植物有與生俱來的地域天性;所謂普及性指植物景觀不僅不易損毀,且要具備強烈生命力。廣東佛山將白蘭定為市樹、市花,合二為一的選擇凸顯其創意,但白蘭嬌貴的天性另加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其成活率大打折扣,園林部門甚至要為每棵樹定制護欄來保證其健康成長,這影響了其普及性。
市樹、市花的地域性與普及性是大自然漫長時節物種進化的結果,是城市特色的大自然恩賜,有城市自然地域名片作用。地域性與普及性一般具有經濟性特征,因此市樹、市花又不失為城市形象營造中 "價廉物美"的解決方案。
市樹、市花還可作為城市景觀元素的創作題材。其樹型、花型簡約化的圖案,可作為城市家具、道路鋪裝等城市景觀元素平面或立體造型的創作素材。城市裝飾吸納市樹、市花題材,不僅豐富硬質景觀構成,而且還是城市設計中地域性的一種反映。
3.2植物景觀的色、香標識
城市綠化對植物的多樣性要求及植物的季相變化使樹木花草的顏色不能教條式沿用CI的標準色概念。CI標準色之本意有兩層,對內為形象的整體、統一,對外則為個性的鮮明。植物景觀具有視覺和諧、統一的天性,而季相的色彩卻是其個性的反映。很多城市均因其植物季相所帶來的豐富色彩變化而使形象 "錦上添花"。如金秋時節北京香山的黃櫨;再如呼和浩特的大青山給人的背景色彩感--"青色的城";還有陪伴春天嬌媚的武漢大學櫻花等。這些植物均因其花、葉的色彩特色而與城市形象聯系在一起并使城市個性更為突出。因此,只要抓住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植物色彩屬性,便能達到與城市CI標準色異曲同工的效果。
城市綠化季相的色彩標識雖有時令性,但這種識別源于自然的感召,體現人與環境的親和,其周而復始地在期待中迸發并給人帶來具有審美意義的心理震撼。這為其他人工素材的CI色彩所不具備,也是其重要標識意義所在。不少城市便利用綠化色彩的獨特個性來開辦城市活動,在宣揚綠色城市形象的同時誘發城市經濟。象武漢的新春賞梅、洛陽的牡丹節、天津的月季花節等。
城市綠化強調植物的合理配置及城市生態的多樣性,目的是使綠化空間表現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做到 "遠近高低各不同","濃妝淡抹總相宜"。這意味著城市綠化將為城市編織一條周期性的彩線。城市綠化CI即要將這一彩線結合城市空間特點,確定空間分布,并做系統的、有地域識別指向的引導。使城市植物景觀的色彩變化在時間上體現連續,在空間上突出分布個性,在時空關系上則形成一首傳達城市形象的植物景觀交響。
上述植物色彩屬城市形象的視覺識別(ViewIdentity),樹木花草的馨香使城市形象識別突破傳統CI的視覺領域而向嗅覺方面延伸。與CI系統的VI、MI(MindIdentity)、BI(BehaviourIdentity)相對應,可稱其為SI(SmellIdentity)。事實上城市綠化SI,能給人帶來VI所沒有的全新感受。設想將城市的不同方位用不同花香的植物布局,在合適的時節,你只要憑植物的芬芳給人帶來的自然美的風韻與陶醉便能明了你所處之處。深刻的記憶是可識別的基礎,被網絡調查尊為中國最美校園的武漢大學主校區便是這么一個以植物景觀的嗅覺與視覺為特色標識的場所,梅園、桂園、櫻園、楓園所構成的空間格局使校園環境特色鮮明、形象突出。假若你初識武漢大學,在合適的時節,鼻子將是你最好的向導!
3.3古樹名木的地標作用
將古樹作為村落標識的作法在我國的傳統聚落中南北均有,如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村寨的大青樹;河南鶴壁石林村有千余年歷史的 "華北第一古柏";湖北利川市謀道被譽為活化石的"水杉王"等,這是古樹名木地標作用的充分反映。古樹不僅具有傳統聚落歷史延續的寓意,其良好的小環境又為村民提供了一交往空間,因而倍受百姓珍愛并被奉為"樹神"。而傳統的道觀、佛院、皇家宮苑、五岳三山等均有"樹神"與其神圣、神秘相伴生,有些古樹因其獨特的形態而成為上述場所的重要表征。如黃山的"迎客松"、北京潭柘寺的"帝王樹"、云南景洪的"樹包塔"與"塔包樹"等。
古樹名木的地標作用除上述社會心理因素外,還在于自元代以來對森林不斷破壞的累積使古樹名木已成為一種稀有資源。此外在我國傳統封建社會中古樹名木還是一種反映所有者社會地位的軟標志。古代中國的樹木有等級之分,如帝王用松樹、王侯將相植柏樹、士族種欒樹、普通人家為槐樹等。而今古樹名木的這種社會軟標志作用成為城市綠化的文脈而溶入現代城市中,這使綠色城市形象增添了一些有符號學意味的表達手段。另外植物景觀還是城市形象地域性的反映,而古樹名木是該特性的突出代表。
4.城市公共界面綠地的系列CI設計
城市綠化大體上可以分為四大類。一類是用以改善城市總體生態環境質量的整體環境綠化;第二類是局部環境綠化,如城市的街頭綠化,居住區綠地及城市公園等;第三類是配合城市旅游業的發展以經濟效益為主的旅游性園林;第四類是企事業單位專用綠地。我們之所以將城市綠化CI系列設計限定在上述城市綠地的公共界面,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該界面最能體現城市綠化與人的親和,是VI、SI直接作用的區域,具有形象傳播主、受體的觸媒意義。第二,城市綠化不是一蹴而就,保持城市綠化現狀對城市形象的環境影響,僅對其公共界面進行有步驟的改造與完善是符合國情的實施方式。第三,出于對城市綠化景觀生態的整體性、多樣性、異質性、現有景觀個性、遣留地保護、生態關系協調、綜合性等原則的尊重。第四,尊重城市單位或私密性園林的使用者對風格、個性的要求。 采集者退散
城市綠地的公共界面概括起來可分為廊道、結點、可視邊界。
4.1廊道
廊道是景觀生態學的基本概念,本文將其延伸至城市,用于描述城市形象結構系統。
對城市外在形象有直接作用的廊道是道路、河流,其綠化構成了綠色廊道,該廊道有形象展示的連續影象特征。廊道綠化的骨干樹種應根據城市綠化CI的總體部署,以植物的色、香識別為原則,以古樹名木為點綴,以烘托城市理念為終極目標。目的是使綠色廊道以其異質性特點而在城市中有鮮明個性。下列幾種方式可為舉證。
一.結合廊道在城市空間中的網絡狀格局將植物的色、香識別依網絡主線呈單環狀或多環狀布局,使植物色、香識別完整、統一。
二.根據廊道縱橫的不同走向以不同的植物色、香依廊道方向作分布,突出城市的方向識別。
三.根據城市分區特征,在不同分區的廊道中采用不同的植物色、香標識,突出城市的方位識別。
在綠色廊道中城市門戶型廊道、城市窗口型廊道對城市形象有更大作用。所謂城市門戶型廊道主要有城市公路、水路、鐵路、航空等對外交通的出入廊道,市域內主要城鎮之間的聯絡廊道等;城市窗口型廊道如城市特色商業街、步行街廊道,城市骨干交通廊道,歷史文化街區、風景名勝區的聯絡廊道等。這些廊道信息流量大、形象傳播效益高,是綠色城市形象傳播的主要渠道。因此,城市綠化CI中的識別要素在這些廊道中應予強化。例如,廈門在修整環島高速公路時,就曾特地將沿線若干古樹留出,使路讓樹,古樹之所在成為高速公路中一景觀亮點,這不僅增強了地域的可識別性,且為廈門帶來極佳的環境形象。
綠色廊道兩旁的植物小品與造型可結合城市CI的標志性圖案進行組織,適當的視覺重復有利于城市整體標識系統的完整與統一,同時也表達了綠化CI與城市CI的鏈接。
4.2結點
結點主要為城市內外交通的互通處、廣場、交通綠島、零星綠地等。結點與廊道一樣也有輕重之分,其中以城市門戶型結點、窗口型結點為重。門戶型結點如城市車站廣場、城市航空港廣場、城市港口廣場及城市內外交通互通處綠島等;窗口型結點如城市中心廣場,游覽區入口廣場等。
結點與廊道的互通,使之成為廊道的重點,同時也是城市形象營造之要害。結點、廊道極其網絡狀格局(ReticulatePatten)反映了城市園林綠化系統中植物布局的點、線、面關系,這使綠色城市形象有了完整的表述手段,我們也可將這種關系稱為綠色城市形象系統。該系統中,結點是形象表達的重點;廊道使形象在一定規律的重復印象中產生統一;結點、廊道在城市網絡(Networks)中地位的輕重則反映城市形象表達的主次與層次。城市綠化CI即要使植物景觀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并體現統一與多樣的辨證。
結點與廊道的互通,使之成為廊道的重點,同時也是城市形象營造之要害。結點、廊道極其網絡狀格局(ReticulatePatten)反映了城市園林綠化系統中植物布局的點、線、面關系,這使綠色城市形象有了完整的表述手段,我們也可將這種關系稱為綠色城市形象系統。該系統中,結點是形象表達的重點;廊道使形象在一定規律的重復印象中產生統一;結點、廊道在城市網絡(Networks)中地位的輕重則反映城市形象表達的主次與層次。城市綠化CI即要使植物景觀重點突出、層次分明,并體現統一與多樣的辨證。
市樹、市花因其在綠色城市形象中的重要地位理應成為結點的主要內涵,古樹名木因其景觀審美的感召及其地標意義使其在結點的環境營造中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輔以其他植物景觀的多樣化配置并與能反映城市理念的地標、雕塑配合,這樣結點才能渲染出相應的城市文化及環境形象。市樹、市花在重要結點的重復出現,不僅可強化植物景觀理念,而且可在豐富多彩的城市空間中強調植物景觀主線,以此保持城市形象的統一、完整。
4.3可視邊界
可視邊界主要指對城市外在形象有直接作用的、有可展示的視域及空間景深的斑塊(Patch)界限。包含城市中可視的植物邊界,城市邊界,城市分區界線,湖、海岸線,另外還有山體邊界及其豎向輪廓等。與廊道、結點結合的邊界均有可視性、可達性,如濱湖、濱海道路及其中的綠島等,該類邊界可按前述廊道或結點的組織原則進行設計。與廊道、結點不相通的邊界因人的不可達性,其綠化組織應以合理配制的植物色彩標識為主,強調植物色彩關系對視覺的作用,突出色彩識別意義。
城市中的山體因其體量及空間的豎向變化對城市更廣泛的區域產生影響,是城市綠化CI的空中制高。山型、及其綠色形象與建筑景觀的伴生關系是城市地域特色的重要方面,象拉薩的布達拉宮,武漢的龜、蛇兩山與長江大橋等。因此山體的綠化對城市形象有重要作用,植物景觀的季相色彩意義在此有充分展示的舞臺。
可視邊界、廊道、結點反映了外在綠色城市形象的表里關系,并構成了外在的綠色城市形象系統。城市綠化CI將其作為一種影響城市形象的可操作的界面,在該界面中,對植物進行以反映城市形象為目的的部署符合城市綠化的 "第二自然"性質。這樣,城市綠化對城市形象一定會有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