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藝術范疇
1“真”的城市形態
城市形態指的是城市的空間、建筑、環境與人所共同形成的整體的構成關系。它直接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結構形式和類型特點,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的歷史圖式,反映了城市的文化特征.
總結城市形態研究學者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到,真的城市形態并不是單一的,而是拼貼式的,是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積淀的會合;真的城市形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歷史的變化而產生漸進式、碎片式的變化,通過這種漸變,既可以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續,又能不斷地更新;在城市形態的圖底關系中,虛體形態(城市空間)往往比實體形態(城市建筑)更重要。
城市具有了真的形態,就具備了創造美感的基本條件。一個城市如果結構合理,我們便說它在美學原則上體現了合規律性。它能夠為人們提供物質和精神生活的各種基本需求條件,就能為人們的審美活動構筑廣闊的舞臺,從而在美的層面體現出城市設計美的合目的性來;一個城市如果形象真實,具有獨特的感染力,在心理功能上就具有了認知的基礎。城市的藝術形象是城市形態美的外在表現,它是人們接受美和培養美的媒介,是社會生活的本質反映,同時也是規劃師、設計師和建筑師思想情感的表現和表達。
有些城市具有誘人的形象條件,吸引了大量的觀光客,但生活在其中的居民卻認為城市的結構有問題,生活不便,所謂的吸引力純粹是一種城市的作秀表演;有的城市看起來沒什么特別的地方,但生活在其中的人們卻備感親切、溫馨,居民不肆張揚,樂得逍遙。在這樣的城市中待得稍微久一些,你就能感受到恬靜、舒適帶來的愉悅和快感。很多歐洲城市和我國江南的一些中小城市之所以讓人難忘,原因恐怕就在這里。這就說明了一個城市美的問題:高層林立、“現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給人們帶來美感,而結構合理的城市卻可以讓人得到美的享受。也就是說,城市形態的真,必須要首先做到結構合理,然后再考慮在真實的形態下去塑造形象。只有惹眼的形象,而這種形象與城市的結構完全脫節,那這個城市的形態就屬于不真,而不真的城市是無法創造美的。
我們常常會因為一幅畫、一張明信片或一幅照片驚嘆自然的美,而當你真正身臨其境時往往會覺得失望。這是因為,在先驗的意義上,人們對自然美的感知給予了一種理論化的圖式,把自然美恒定為一個概念,其結果必然是相反。自然美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觀念,對它的審美感知應當是一種分析的結果,而不是先驗的標準。
環境的藝術性需要自然的要素,也需要人工的要素來實現。為打破傳統上生活與藝術相隔離的狀態,需要創造出一種能使觀眾有如置身其中的藝術環境。這也對現代環境藝術的形成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城市園林化思想的提出和城市園林藝術的發展,環境設計以及大地景觀規劃等學科的進展,都從不同的方面促進了環境藝術觀的形成和發展。
環境藝術與人的生活空間是結合在一起的,人的行為的改變會帶來視點的改變,由此形成的空間環境也會隨之發生改變并具有了時間的順序。這樣,空間不再是三維的形式,而將以四維的形式出現,環境藝術因而就同時具有了時間和空間的序列。隨著審美主體欣賞角度和視點的變化,在靜態和動態的發展關系中,環境藝術就會表現出多樣變化的形式和形象。
2空間美論
美是一種整體的和諧,城市空間的美體現在空間的各組成部分——自然環境、園林綠化、建筑、小品、雕塑、壁畫、裝飾藝術、廣告藝術等的相互關聯、相互作用上。城市各構成要素之間的有機協調組合是形成城市環境整體美的重要條件。
首先,整體觀體現在對場所精神的理解和傳承上。只有當空間從它所處的歷史事件、社會文化、人類活動等特定條件中獲得了文脈意義時,它才能被稱之為場所;其次,整體觀表現為對城市空間可變化形態的控制。城市不可能停留在固定的形態上永久不變,“拼貼”是一種必然。在這種變化和拼貼的過程中,城市需要有一些固定不變的東西存在,它們是城市認知的關鍵點;最后,整體觀是城市空間特征的統一和協調意識。很顯然,沒有特色的城市,哪里能談得上美呢?采集者退散
人的行為是從感覺、知覺、認知到空間行為的一系列過程,而不是簡單地指人的外顯行為。例如知覺和認知雖不是外顯行為,卻是人們認識和使用空間的重要因素,人們對空間環境的審美過程也主要在視知覺中進行,因此,建立正確的行為觀對空間環境的創造將會起到有益的幫助作用。人對空間的體驗和感知程度也就決定了空間創造的成功與失敗。
行為體驗是人們形成環境意象的唯一途徑。積極的行為體驗能夠有助于人們形成頭腦中的認知地圖,了解空間的意義;能夠擴大和深化人們的活動范圍,增加人們對環境的信賴感和依附感,鼓勵人們相互交流,減輕環境的壓力,并積極參與到環境的改造之中去。積極的行為體驗可以激發聯想,拓展人們的思維空間,并密切環境與行為的互動關系。
3生活美論
我們常常會聽到人們對不同城市的評價,比如野蠻、粗俗、文雅、得體、素質高等等。其實這些詞語描述的都是城市居民在文化觀念和文化程度上的差異。城市居民既是城市生產和生活的主體,也是城市審美活動的主體。他們不但是城市美的欣賞者,也是城市美的創造者。因此,城市居民的文化水平會直接影響到城市形態美的創造。
優美生活的體驗要求城市居民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審美意識,這樣才能感知到城市環境、城市空間和城市生活的美之所在。而審美意識的形成關鍵在于教育和培養。城市審美教育是通過城市的審美和藝術活動來陶冶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靈。它和城市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是相輔相成的,對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質、鑄造城市居民的性格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藝術的表現還要依靠創作者的感覺、想像、情感和對藝術的理解,從某種意義上說,城市設計師、建筑師就等同于藝術家,他們必須深入現實生活,獲得深刻的社會體驗和生活體驗,在這種體驗中去發掘美,才能把生活中的美加以提煉、凝聚,同時加上豐富的情感,從而創作出藝術的典型形象,使人們得到美的享受。這既符合一般的藝術規律,也同樣符合城市的藝術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