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對外交通,《規劃術語》注為"城市與城市范圍以外地區之間采用各種運輸方式運送旅客和貨物的運輸活動。"包括鐵路和、公路、水運和空運等運輸方式。城市對外交通設施在城市中的布置,對城市布局和城市發展有極為重要的影響。同時從事對外交通運輸業的職工特別多,一般城市占勞動人口的5%~10%,而以交通運輸為主要職能的城市,則占10%~15%。因此,在安排城市用地規模上是一個重要部分。
有關汽車客運站規模劃分、公路等級、路基寬度、路基設計、洪水頻率、公路路面類型等分
路基高度:路基設計標高為路基邊緣高度。路基填土最小高度應根據當地氣候、地質、水文、土質和路基結構等情況而定。沿河及受水浸淹的路基高度,一般應高出設計洪水頻率計算的水位0.5米以上。
鐵路、包括客運站、貨運站、列車編組站和鐵路干線等內容。
在同一個城市里,可能有好幾個客運站、貨運站,有好幾條鐵路干線。這是因城市大小、旅客和貨物運輸量大小及城市地形特點之不同而決定的。
公路,有客運站、貨運站、保養場和公路和干線等。其干線因交通量的大小而有一、二、三、四等級之分。一般不宜穿過城市,應在城市邊緣通過,用支線連接市區道路;其客運站因旅客最高聚集人數而有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別。
水運,分內河和海港。其港口位置選擇最為重要,然后是港口與鐵路、公路、工業區,倉儲區的關系要科學合理地處理。
空運,有大、中型航空港之分。一般情況下,航空港應設于城市主導風向的兩側,飛機起降不越過城市上空,并應與城市中心區邊緣相距10~20公里,旅客能在30~40分鐘時間內到達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