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由于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的不斷發展,城市體系也在不斷地演變。這一點是有很多事實可以說明的。下面僅列舉一些發達國家已發生的變化,供我們借鑒,作為制訂發展規劃的參考。
以德國為例,不久前有人對其南部城鎮重新作了考察,發現那里比50年前克利斯泰勒實地調查時,中心地數量增加了一倍。雖然大小中心地的等級比例很少變化,但其分布方式已與從前大不相同了。
魯爾區的發展變化說明了基礎工業區的城鎮性質、結構和體系等方面的變化幅度。50年代以來由于燃料結構由以煤炭為主轉變為以油、氣為主,加上國外廉價煤炭的排擠,以及本區煤炭資源枯竭等多種原因,促使這里的煤炭工業衰落。為了穩定人口,這里以煤、鐵工業為主的單一經濟結構逐漸向多樣化的工業方向發展(如汽車制造、化工、電氣、石油等等),服務行業也迅速發展起來。因此,近20多年來,這里的服務業職工與礦工的數量比例提高了一倍。這些城鎮除了安置本市職工轉業以外,還吸收附近城鎮的通勤工,例如在開發歷史悠久的中、南部地區的城鎮,著重發展服務行業時,就考慮到吸收北部城鎮的通勤工。北部城鎮的服務業發展前途不大,那里主要發展加工制造業和能吸收婦女的行業。①德國是開展區域整治規劃較早的國家。建立合理的城鎮體系已成為他們區域開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1965年原聯邦德國議院通過《聯邦區域整治規劃法》。他們在區域規劃中按人口密度、城鎮密度和經濟發展水平,把全國分為24個城鎮集聚發展區、經濟發展遲緩區、農業區和邊境區等各種區域類型,然后分區確定整治要求。以后在1968年和1972年又兩次制定法規,頒布了《地區中心建設綱領》,要求在全國建立高、中、初三級地方中心城鎮,組成網絡,確定各級中心城鎮的規模、職能分工及各自的吸引范圍,以點帶面,促進地區經濟發展。
70年代以來,美國由于技術、運輸和通訊工具的發展,以及其他種種社會經濟的變化,人口自然增長率顯著減慢,影響到大城市體系的空間形態和發展過程。人口由大城市到非大城市地區的遷移量顯著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的直接原因是節育技術提高。社會穩定和有養老金的保證,使大批退休職工遷往南部和西部的非大城市地區居住。能源不足使南部陽光帶的工業成本比北部地區低廉得多(如北部耗能多的紐約州工業用電價格,比南部俄克拉何馬和懷俄明等州高兩倍以上),所以南部經濟發展加快,城鎮也為之興起。農村復興政策也使大城市發展減慢。另外,一方面是經濟蕭條使人們愿意從大城市返回故土;另一方面一些高收入家庭也離開大城市去建第二家園或別墅。②幾年前梅耶(D.K.Meyer)對美國城市體系的長期變動作出了研究結論,認為美國的城市體系由3個基本部分組成:大城市、區域工業綜合體和地區中心地。大城市的作用,一方面是操縱區際的貨物集散和為各區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又起區際居中地的作用。區域工業綜合體以工業品供應本區。一個區的中心地等級是由人口密度和原先存在的專業城市(主要是采礦和加工工業城市)決定的。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區域大城市對全區經濟控制的作用在逐步擴大,原先的超區域大城市的影響在縮小。區域工業綜合體的發展受它在全國市場工業中發展專門化的能力的影響。各級中心地的職能演變完全取決于區內的發展。①1985年美國地理學會年會上有文章指出,美國隨著工業技術發展,資金密集逐漸代替勞動密集,因此工業布局的區位要求也發生了變化。人們原有的概念,以為服務業只為當地服務,而實際上它們對區外的經濟聯系遠遠超出我們的意料,這些都影響到城市體系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