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7-25 共1頁
一、城市概況
1、地理位置
宿州市位于安徽省最北部,蘇魯豫皖四省交界處。東部、北部與江蘇逶迤半相環繞,西部、西北部與魯豫平原一角銜交。京滬、隴海兩大鐵路干線縱橫穿越,連霍、合徐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同時處又處在淮海經濟區、京滬鐵路沿線經濟帶和新歐亞大陸橋經濟帶內,地理位置優越,戰略地位重要。
2、歷史沿革與行政區劃(略)
3、自然條件分析
⑴、地形地貌:全市以平原為主,占總面積的91%,海拔14——48米,坡降1/5000——1/10000。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微斜;以石灰巖為主的島狀殘丘,主要分布在濉河以北、京滬鐵路兩側。平坦的地形對建筑物、道路建設十分有利,節省工程造價,利于城市建設。
⑵、氣候條件:屬華北溫暖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日照豐富。多年平均氣溫14——15℃,極端最高氣溫41.6℃,極端最低氣溫-23.9℃。年平均降水774-895毫米,但年際變化大,最多降水量達1481毫米(宿州市),最少僅415毫米(碭山),旱澇災害較頻繁。總起看來,氣候條件較優越,宜于多種農作物和林果生長。城鎮市政公用設施需注意冬季保溫。
⑶、地質地震(略)
⑷、水資源:屬于淮河流域,主要河道有70余條,僅2000公里長。多年平均徑流量17.76億立方米(不計入外流客水),人均占有地表徑流398.9立方米,遠低于全省、全國平均水平。而且由于污染,造成可利用的地表水資源更為缺乏。地下水資源較豐富,每年平均減水入滲補給量21.2億立方米,潛水蒸發量7.4億立方米,可供開采量13.8億立方米。現宿州市用水主要來自地下水,但地下水開采過量造成了宿州市城區、碭山縣城區為中心的面積達565平方公里的地下水漏斗區,社會經濟發展受水資源平靜束縛的情況已經有所表現,在城市發展是要充分考慮到水資源的供給與需求。
⑸、生物資源:(略)
⑹、旅游資源:(略)
4、社會經濟(略)采集者退散
5、總體規劃概要
⑴、城市規劃區范圍
包括城市現狀建成區、三八鄉、城東鄉、汴河鄉、西二鋪鄉、北楊寨鄉及符離鎮的梁套水庫以南和朱仙莊鎮東二鋪以西部分地區,面積341平方公里。
⑵、城市性質
皖東北的中心城市,淮海經濟區和京滬鐵路沿線重要的加工業基地和商貿物流中心之一。
⑶城市規模
a)人口規模
近期(2005年) 48萬人
中期(2010年) 57萬人
遠期(2020年) 73萬人
遠景(2050年左右)控制在90萬人以內
b)用地規模
近期控制在43——45平方公里,中期控制在52——57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在70——75平方公里
⑷、城市用地發展方向
主城區重點向北、西北方向發展,適當向東發展。控制向南發展;符離鎮區重點向南、西南方向發展,控制向北、東北發展。
⑸、城市布局結構與功能分區
a)布局結構(略)
b)功能分區
將城區劃分為三大主要功能區,即城市綜合功能區,汴北新城區,和符離鎮區。同時,由城市綜合功能區和汴北新城區共同構筑成宿州城市主城區。
城市綜合功能區,以現狀建成區為主,適當向外圍擴展形成城市中心區。以行政、金融、商貿服務、文教、科技、信息和工業、交通及居住等為主的市級綜合性功能區。